返回

第246章 这就是天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6章 这就是天朝! (第2/3页)

比整个朝鲜国识字的人口都要多了!

    等参观完后,许篈用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苏泽。

    他又和苏泽交流起了办报中遇到的困难,他说道:

    “学生在朝鲜办报,最大问题就是识汉字的人太少了。”

    苏泽点头,近代报纸是伴随着大众教育才出现的,没有足够的识字人口,是没办法支撑一家报馆的。

    而明代中期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文学井喷的时期,这个时候大明的识字率是遥遥领先全世界的,南北二京更是有庞大的识字市民。

    苏泽也是从识字人口最多的京师开始办报,然后才开始向其他地区普及。

    就是这样,也只能覆盖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市镇,很多城市送报纸过去卖都是亏本的。

    而许篈看到的庞大发行量,只不过是大明庞大的人口堆出来的罢了。

    许篈抱怨说道:

    “要说这件事,也都是训民正音的遗祸!”

    许篈猛然想起两人都是大明的士大夫,他解释说道:

    “两位大人不知道,我们朝鲜原本都是说汉话,写汉字的。”

    “但是在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创立了训民正音,还以御制强行推广,当时的儒臣就反对,‘去汉字同夷狄’,可最后还是被强推了。”

    许篈愤恨的说道:“如今两班大臣中,竟然有不会汉字汉文的还敢舔着脸跻身于朝堂上,前些日子还有官员上书大王,请求用训民正音来举行朝鲜科举,也亏着这次儒臣反对激烈才作罢。”

    许篈对着苏泽说道:

    “苏公,请您上书陛下,禁了训民正音,让朝鲜君民能重沐王化!”

    苏泽无语的看着许篈。

    苏泽才想起来,训民正音,就是现代朝鲜语的起源。

    这种创立自己的语言,其实也是国家意识觉醒的产物。

    当然,朝鲜这种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国家,而是朝鲜上层也意识到了,不愿意被强大汉文化同化,在文化上的反击。

    在苏泽穿越前的时空,这一点似乎成功了,无论南北都实现了去汉字化,叫了千年的汉城改名首尔,就是从十五世纪以来,朝鲜谋求去汉字化的最后一步。

    但是在这个时代,朝鲜的统治者还在小心翼翼的推动。

    这倒不是大明霸道干涉,而是朝鲜内部就反对。

    朝鲜的知识阶层,比如许篈这样的士大夫,是汉化相当彻底的。

    他们从小就读诵四书五经,朝鲜的科举是用汉语的,公文也都是汉语,训民正音已经创立一百多年,但是在朝鲜士大夫眼里,那就是乡野粗鄙农夫用的语言,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是绝对要被人嘲笑的。

    但是许篈的方法,还真的不行。

    因为作为官方语言的文言文,别说是朝鲜人学起来困难,就是大明百姓学起来也困难。

    官员的奏疏,书信,普通大明老百姓也未必能看懂。

    而科举考试的经文,那就是天书一样了。

    这在语言学上,叫做书文分离,也就是书面语太过于古老,已经和不断发展的口语产生了分离,从先秦传承至今的文言文,和普通百姓所说的口语,其实已经是两个语言了。

    而几乎所有近现代国家,都会进行官方语言改革,而大部分改革都是从白话文运动,也就是口语化运动开始,近代中国也不例外。

    其实这个进程在明代已经开始了,时下流行的话本,包括《西游记》这类的,用的也都是口语化的用句。

    朝鲜的训民正音,其实就是一个为了反对汉文教育,阴差阳错产生的一种朝鲜的白话文运动。

    甚至苏泽的报纸,其实都在推动这种白话文运动。

    从上个月开始,苏泽就和罗万化商议,将有关百姓民生的政令新闻,用老百姓能看懂的白话刊登。

    再加上苏泽在格物致知和山川地理等板块,早就开始白话写作了,如今《乐府新报》差不多有一半版面都是白话文。

    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但是也正如许篈所说的那样,朝鲜推广训民正音,也是一种想要逃脱大明文化统治的行为。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许弘文,就算是大明,说白话也是大势所趋,贵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