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详议武监疏(改)》 (第3/3页)
下令天下勋臣助捐武监!”
苏泽向沈一贯投来笑容,苏泽知道,沈一贯自从出使草原后,在礼部更受重用,比以往忙碌了很多。
但是他还能第一时间冲过来向自己报信,这自然是沈一贯在尽力维持两人的关系。
前段时间报馆少了沈一贯,就连罗万化也觉得不适应,所以当沈一贯再次出现在报馆,罗万化也热情了很多。
沈一贯见苏泽不为所动,以为他是从定国公那边提前得到了消息,于是说道:“也对,子霖兄这份奏疏,陛下定是支持的,只是。。”
罗万化见到沈一贯的表情没有多少喜色,连忙问道:“只是什么?”
沈一贯说道:
“我听说定国公和成国公府两府都助捐了银元。成国公府上不仅仅捐助了银元,还捐赠了初任成国公留下的兵书,以及成祖御赐的《安南堪舆图》。”
好家伙,成国公府是出了大本钱在武监上啊!
第一任成国公朱能,是成祖朱棣麾下大将。
朱能在靖难之役,北征草原之战中都有大功劳,本身也是一名杰出将领,在靖难功臣中排名第二。
在朱棣鼎格后,又派遣朱能征讨安南,但是他在广西染病后暴卒。
成国公府上不仅仅出了银子,还献出家传兵书和堪舆图,苏泽估计也是老成国公朱希忠的遗命。
而现任成国公朱时泰刚刚袭爵,也为了不让宗族内说闲话,也只能按照父亲的遗命出钱。
但是沈一贯话锋一转说道:
“但是京师其他勋臣都没什么动静,还有南京那边。”
苏泽明白沈一贯的意思,就靠定国公和成国公两家,是撑不起整个武监的。
而大明勋贵集中在京师和南京,现在京师的勋贵都不积极,那南京估计更没戏了。
沈一贯又低声说道:
“子霖兄这次帮着勋臣说话,朝中也议论颇多。”
苏泽明白沈一贯的提醒,文官压制勋臣,这是士大夫阶层的默契。
苏泽推动武监改革,动的是兵部的利益,但是也在触碰士大夫集团的禁脔。
外朝之所以风平浪静,主要还是大家都觉得武监办不成。
再加上皇帝还在兴头上了,所以没人在这个时候上去泼凉水。
可如果苏泽还继续推动这件事,那下一次的阻力就不是一个兵部了。
苏泽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急于推动这件事。
等到木已成舟,武监已经运行起来,那士大夫再有反扑,就为时已晚了。
苏泽感谢了沈一贯的好意,现在就等着系统发威了。
——
成国公府上。
新任成国公朱时泰,正在偏厅回见一名客人。
朱时泰父丧在身,穿着是斩衰服,这是父丧所穿的孝服,这种丧服不能锁边,要用刀子随手裁取几块粗麻布,胡乱拼凑缝合在一起,所以称为“斩衰”。
前任成国公做了几十年的大明大祭司,朱时泰自然不敢违背丧礼,服丧期间整个成国公府上都一片肃静,朱时泰脸上也带着哀色。
朱时泰对面的中年人,露出一丝无奈的表情说道:
“刘世叔,您就是求到我头上,这事情也难办。”
坐在朱时泰对面的中年人名叫刘世延,是大明前诚意伯。
诚意伯,是大明开国名臣刘基刘伯温家的爵位。
但是诚意伯这个封号,在洪武年末期,因为刘伯温的孙子卷入到了朝堂案件中,被褫夺了诚意伯的封号。
嘉靖十一年,嘉靖皇帝重新恢复了诚意伯家的封号。
但是在嘉靖三十八年,鄢懋卿奉旨清理江淮盐务,南京都察院弹劾诚意伯侵占江淮盐引,于是刘世延再度被革除爵位。
所以刘世延这个诚意伯,就成了“前”诚意伯。
后来等到严嵩倒台后,刘世延也上书鸣冤,上任成国公朱希忠对他表示同情,承诺帮助他运作复封。
现在朱希忠病死,刘世延连忙上门吊唁,找上了新任成国公朱时泰。
看到刘世延的样子,朱时泰说道:
“其实刘世叔,我这里还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陛下要筹办武监,号召天下勋贵助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