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堂辩群臣! (第2/3页)
敬佩更深了,兵部果然拿“教务”这件事开刀了!
苏泽不疾不徐的说道:
“曹侍郎所忧甚是。养正育才,其责匪轻。武监教务大纲、教材编撰、师儒延请,确需缜密规划。”
“此等费心劳神之琐务,非在下一介‘教习长’所能全揽,亦非国公所长。鄙意,此等学务细事,当由兵部遴选饱学之士、知兵之员牵头,会同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兵科官员,悉心拟定,呈陛下圣裁御览。”
兵部众人倒是有些意外,苏泽倒是没有在教务拟定这件事上多做纠缠,要知道苏泽在武监挂的职位就是这个“教务长”。
曹邦辅对苏泽十分的熟悉,见到苏泽“退后一步”,反而皱起眉头来,显然苏泽还有后手。
果不其然,苏泽又说道:
“然,有一请霍部堂、曹侍郎体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纸上谈兵赵括之流,绝非陛下所期。故延聘之教习,无论出自兵部、都督府或军中宿将,除熟稔典籍外,必得允其曾亲历行伍,通晓战阵实务,能操练兵马,善施号令。所授课业,亦须包含真机演训、实地操练之项。此标准,乃武监育人根本,万望诸公慎之又慎。教材无论何人撰写,最终亦需陛下亲定。”
果然!
曹邦辅就知道,苏泽从来都是以退为进的。
在让出了教材编订的权利,却将教官的选任权力收到了皇帝手上。
这也确实是苏泽的作风。
无论教材是什么,和武监生接触最多的,必然还是武监的教官。
而苏泽提出的,要求有实战经验才能担任教官,避免纸上谈兵,兵部也没办法反对。
曹邦辅一时语塞。
兵部接下了最繁重的编教材的工作,苏泽却牢牢抓住了“选任教官”这个核心权力,兵部只得到了名份上的好处,偏偏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对。
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连续上场,都在苏泽手里吃了瘪,兵部这边的士气更低了。
紧接着,兵部又开始挑刺。
一名官员站起来说道:
“苏翰林所说,武监最忌纸上谈兵,可武监所学的,终究还是纸上的东西。”
苏泽立刻说道:
“这也是苏某要说的,武监和国子监不同,武备军事终究是要实战的,最忌讳纸上谈兵,也最要因地制宜,培养战场上切实可用的人才。”
“苏某构想,在武监设置‘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分别根据实战进行授课,同时也要辅以军事训练。”
这名官员追问道:
“如何在武监军事训练?”
苏泽说道:
“武监,自然要和军营一样,教官就是武监生的长官,进入武监后,就要和当兵一样遵守军纪,接受军事化的管理。”
“在研习兵法之外,也要进行体能训练,适当时候可以在京营进行模拟军训,或者实战对抗演练。”
苏泽又简单将军训和实战演练的方法说了一遍,这下子兵部官员也沉默了。
苏泽设想十分的周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法培养,就算出不了杰出的将领,至少也是合格的军官。
又有官员站起来提问,从学制设置,到具体的规章制度,苏泽都迅速给出了回答,兵部这边更泄气了。
苏泽内心微笑,他穿越前的各国基本上都用的这套军校体系,自然是十分完备,别说是兵部这些文官,他写信和戚继光讨论的时候,戚继光也是大为拜服,夸赞苏泽有孙武之才。
兵部这边的气势越来越低,这时候武选司郎中王沐恩站起了起来。
兵部武选司郎中,也被称之为“武选郎”,这是和吏部文选司郎中一样,是含权量最高的几个六部郎中。
世袭授职,就是武选司的职权。
所以王沐恩可以说是整个兵部上下,最反对武监的官员。
他急匆匆的说道:
“苏翰林以上所言,生员学成,能否效力,效力何方,效几何力?终究需兵部铨选授职!若所学非所用,所用非其才,岂非空耗国帑?更况,百户、千户、指挥使世职承袭,关乎世袭罔替,《大明会典》铁律,皆由兵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