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最后的努力 (第3/3页)
的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攻代守!不过,再出现一个霍去病的可能性也是不大,所以将蒙古人的生存空间不断的压缩,才能在更大的可能下保证大明北疆的安稳。 ”
以攻代守!
这需要决策者有着很强的大局观,知道时候是出兵的时机;也需要决策者能够乾纲独断,能够顶得住下面那根深蒂固的守成思想;
要知道自从唐朝覆灭之后,除了短暂的蒙元之外,宋、明两朝,中国的权利始终是被纯粹的文人所把持,而被腐化的儒学思想的侵蚀下,这些文人将兵事视若洪水猛兽。 一个皇帝如果抗不住的话,那么雄心大志都是白扯。
除了经历过金戈铁马的朱棣之外,明朝的皇帝谁也没有这份胆识和气魄了。
想着想着,李帆不觉有些悲哀的看了看朱棣,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胆识这句话不适用于皇家。 一代不如一代才是至理名言。
朱棣不知道,一旁的李帆已经在为他的大明朝默哀了,他也接着虚若无的话,说:“虚老说到的是,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北疆仍然是国事的重中之重。 但是应天距离北疆实在是太远了,真要是有了变故,根本就做不到及时处理。 虚老,您也是久经沙场的统帅,您也知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时间耽搁了,就都来不及了。 ”
李帆明白朱棣说的在理,但是却不认为这些明显是国事的东西能够起到挽留虚若无的作用。
一旁的其他人也是有着同样的想法,只有虚若无嘴角泛起了若有若无的微笑。
他在等着朱棣揭开最后的面纱。
朱棣将那些图纸铺开,然后对虚若无说:“虚老,当年建都的时候,您就和父皇有过分歧。 您觉得应该建都于更靠北的顺天,但是父皇出于一些考虑还是将都城建在了应天。 但是,顺天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我的意思是当将朱允炆的伪政权平定,还都应天之后,立顺天为陪都。 现在的顺天承袭元大都而扩建,又经过我这些年的建设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都更容易改建为一个区域性的核心城市,只不过这城郭的构建,内城的扩建这都需要行家里手来操控。 咱们大明,在这方面,您可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我这是有求于虚老您了!”
然后,他一摆这些图纸,接着说:“这些原本就是您设计的顺天都城的雏形,只不过因为应天的定都而停止了,我这些年也是一直按照这个原型来改建的,但是总感觉差了许多,所以还请虚老您不吝赐教啊!”
听到这里,在场的其他人都为朱棣的这个“借口”而佩服,朱棣确实是有备而来,而且着手点选择的也非常好。
朱棣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一个机会,他知道虚若无对于建筑,尤其是宏大建筑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
如果,虚若无应了下来,那么,长时间内虚若无是脱不开身了,要知道监造一座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望着朱棣殷切的目光,虚若无对荆城冷说:“城冷,将我书柜中那个密封的匣子拿过来。 ”
荆城冷很快的取来了东西,很显然,就连他也不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东西。
虚若无将这个匣子打开之后,里面同样厚厚的图纸。
虚若无将一副最大的图纸展开,对朱棣说:“这是我早年就完成的顺天的改建构图,既然小棣你有此心,我就将其送给你了。 ”
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朱棣预想的到的,他有些木然的接过了图纸,一时之间不知道说好了,不过他明白自己最后的努力还是失败了。
虚若无又说:“我看小棣你应该有迁都的意思,是吧!”
朱棣点点头,并没有隐瞒。
虚若无说:“这没不好,但是却不宜仓促操作,要慎行!”
朱棣说:“小棣谨记!”
虚若无拿出另一幅图纸,说:“我也没有送你的,这是当初我设计的应天的宫城的构建图,但是我总觉得这和南方秀气的城市不匹配,就没有选用,今天就一并送给你吧!”
李帆好奇的凑了过去,看到这十分熟悉的布局,情不自禁的说:“故宫、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