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齐鲁博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二章 齐鲁博士 (第2/3页)

中颇有名望的人,不然李由不会这么重视。

    既然李由重视,那也是老师重视的,尤其是此二人的影响力。

    这两人的身后,可是一大批的齐鲁名仕与学子。

    伏生抚须询问道:“久闻公子好学,喜看书。”

    现在秦国一统了六国,这天下都是秦国的疆域,始皇帝完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

    从春秋战国伊始,五百年间没人办成的事,被秦国完成了。

    因此,现在的大秦对天下的影响最大,而始皇帝的长子,也就是自己这个公子扶苏,有着秦国公子这个身份,自然会受到诸多关注。

    以及爱看书,爱看什么书。

    而且,议论秦国公子恐怕已成了六国旧贵族的茶余饭后了。

    也只有他们这些曾经是最高阶层的人,会关注的话题。

    从爱看韩非的书开始,拜丞相李斯为老师,以及这大半年的种种,说不定扶苏的名声已传播许久。

    那位离开咸阳的王绾,此人离开之后就在各地奔走,哭诉也好,庆祝劫后余生也罢。

    李斯如何,公子扶苏如何,通过王绾已传到了很多人的耳中。

    扶苏收回心神,倒了一碗热茶,又道:“平日里会看一些书,诸子的书多有涉猎。”

    这也没办法,在这个生活单调且没什么乐趣的秦人生活中,看书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消遣,反正咸阳宫有看不完的书。

    伏生的目光看向桌案一旁,桌案旁就放着一卷竹简,来见时公子就是拿着这卷竹简作揖行礼的。

    面对秦国的公子,身为齐鲁儒家名仕,伏生的眼神中还是有警惕,不会与公子说太多,此来咸阳面对始皇帝,他也有所保留,当年的诸子百家经过战乱留存至今的也不多了。

    还活跃在天下各地的诸子后人,也就这么几家了,就怕始皇帝再多杀几家。

    伏生询问道:“可否容老朽看公子的这卷书?”

    扶苏将竹简递上,道:“这都是平日里写的笔记。”

    田安看着两位儒家名仕面容带着微笑,又道:“公子每每看书,都会写笔记习惯。”

    伏生看着笔记上内容,神色时而困惑,时而释然。

    叔孙通也很想看看秦国公子所写的笔记会是什么样,可三人并排而坐,中间夹着一个李由,怎么都看不到。

    伏生看得很仔细,看得也很慢,甚至能够听到竹简在他手中缓缓铺开的动静。

    而后,这位老人家又将这卷竹简收了起来,他行礼道:“公子,能否老臣将此书带回咸阳住处,明日再送还公子。”

    扶苏站起身道:“无妨。”

    伏生躬身行礼,而后转身就走。

    就吃了几口吃食,话也没说两句,这个伏生说走就要走,叔孙通道:“哎呀,这才想起来在咸阳还有亲眷需要去拜访。”

    扶苏听明白对方的意思,会意道:“老先生何时再来都可以。”

    叔孙通目光上下打量着这个大秦公子,而后缓缓点头,转身跟上了伏生的脚步。

    待两人走远,李由道:“公子,何不将此二人收为客卿?”

    扶苏道:“这两位老人家一看就是十分了得的人物。”

    李由放低自己的嗓音,凑近道:“公子,那伏生是孔子弟子的后人,此人在齐鲁两地颇有名望,还有叔孙通是孔鲋的弟子。”

    孔鲋这个人扶苏听闻过,是孔子的第八代世孙,是孔子他老人家活生生的后人。

    春秋战国才过去五百余年,孔子他老人后人至今还活生生地。

    李由感慨道:“原来家父是想要请给孔鲋入秦,可孔鲋不愿,却让他的弟子叔孙通来秦。”

    现在来秦的六国博士,扶苏听说的已有四位,有淳于越,周青臣,伏生,叔孙通。

    扶苏道:“你不送这两位博士回咸阳吗?”

    李由咧嘴笑道:“今天还有一人要来。”

    “何人?”

    话音刚落,就听有马蹄声由远而近,来人穿着秦军甲胄,到了近前便勒马住行。

    大抵是跑得太着急,扶苏见到这匹马的腹部还有不少已凝固的泥浆,再看眼前之人,正是当初与李由一起离开咸阳,如今才归的少府卿王贲。

    翻身下马,王贲便伸手重重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