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6章 跑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6章 跑道 (第2/3页)

开始。

    这里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狭窄的、仅容两人并行的巷道。两旁的石屋紧紧相依,高高的墙壁将阳光切割成一条条明亮的光带,投射在斑驳的墙面上。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时而会遇到一个安静的小广场,时而会看到一扇极其精美的、雕刻着莲花或锁链图案的巨大木门。

    “这些门太美了。”柳如烟抚摸着一扇雕刻着《古兰经》经文的木门,赞叹道,“它们不仅仅是门,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代表着曾经主人的财富、信仰和身份。”

    陆沉在一旁解释道:“斯瓦希里海岸的木雕工艺,融合了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波斯的风格。门上的雕刻,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方形的几何图案代表着阿拉伯风格,象征着经商;而圆形的花卉图案,则带有印度教的色彩,象征着富足和好运。”

    他们穿过小巷,来到了石头城最热闹的地方——中央市场。

    这里是当地人生活的中心,也是一场感官的盛宴。空气中,浓烈的香料味、海鲜的咸腥味、热带水果的甜腻味和牲畜的气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属于非洲市井的、复杂的味道。

    香料摊上,红色的辣椒粉、黄色的姜黄粉、褐色的丁香和肉桂,堆积成一座座小山。水果摊上,摆满了他们从未见过的热带水果。海鲜区,渔民们正在大声地叫卖着刚刚从海里捕获的、巨大的金枪鱼和石斑鱼。

    柳如烟被这一切深深吸引,她感觉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万花筒。陆沉拉着她,来到一个香料摊前。摊主是一位头戴白色小圆帽的老人,他热情地为他们介绍着各种香可料的用途。他抓起一把丁香,告诉他们这是本地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又拿起一颗肉豆蔻,说它可以用来烹饪,也可以入药。

    柳如烟买了一小包混装的“马萨拉”(MaSala)香料,准备回去尝试一下非洲风味的烹饪。

    中午,他们没有选择游客云集的餐厅,而是在陆沉的带领下,走进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找到了一家只有几张桌子的本地小馆。

    他们点了一份最地道的、用炭火烤制的“米什卡基”(MiShkaki),一种用香料腌制过的牛肉串;一份用椰浆和各种香料炖煮的咖喱牛肉(Nyama ya naZi),搭配着一种名为“乌伽黎”(Ugali)的主食。

    当食物端上来时,柳如烟好奇地看着那团白色的、像玉米面团子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乌伽黎?”

    陆沉笑着,为她示范了正确的吃法。他用手揪下一小块乌伽黎,在手心捏成一个带有凹陷的小团,然后用它去蘸取浓郁的咖喱牛肉汤汁,再一起送入口中。

    柳如烟学着他的样子,尝了一口。乌伽黎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但它完美地吸收了咖喱的香浓,口感扎实而又独特。而那份烤牛肉串,则充满了浓郁的炭火香气和香料的复合风味,让她吃得停不下来。

    “太好吃了!”她满足地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当地味道!”

    第二天,他们决定离开石头城,去探寻扎马尼的自然与乡野。

    他们包下了一艘传统的“独桅帆船”(DhOW),沿着扎马尼河,向上游驶去。这种有着巨大三角帆的木船,数百年来,一直是东非海岸主要的交通工具。

    船夫是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淳朴的中年人。他熟练地操控着帆船,在宽阔的河面上,借着风力,安静而平稳地航行。两岸是茂密的红树林,不时有各种水鸟从林中飞起。

    柳如烟盘腿坐在甲板上,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两岸不断变换的风景,感觉整个身心都放松了下来。

    船行至一处开阔的水域,船夫忽然放慢了速度,指着不远处的水面,用不甚流利的英语说:“HippO...HippO...”

    柳如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群河马,正懒洋洋地泡在水里,只露出圆滚滚的后背和一对小小的耳朵。它们不时地张开巨大的嘴巴,打着哈欠,发出沉闷的吼声。

    “哇!是河马!野生的河马!”她激动地小声说。

    船继续前行,他们还看到了在岸边晒太阳的尼罗鳄,那冷酷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

    下午,船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旁靠了岸。船夫介绍说,这是他的家乡。村民们对他们的到来,报以好奇而友善的目光。孩子们光着脚丫,追逐着一只用塑料袋做成的足球,笑声清脆。女人们则坐在巨大的猴面包树下,一边聊天,一边编织着草席。

    他们没有去打扰村民的生活,只是在陆沉的带领下,去村子里唯一的小学,将他们提前准备好的文具和糖果,交给了学校的老师。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本地人,他用真诚的语言,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孩子们拿到礼物后,脸上露出了羞涩而又灿烂的笑容。

    离开村庄时,柳如烟的心中,充满了复杂而又温暖的情绪。她看到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但更看到了这里人民的乐观、淳朴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忽然觉得,我们之前的旅行,都太‘精致’了。”她对陆沉说,“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