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8章 TACO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8章 TACO (第2/3页)

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沿着一条红色的指引线,用脚步去追寻美国革命的火种,也会去探访世界顶级的学府,感受思想碰撞的力量。”

    他们的波士顿之旅,从那条每个游客都必走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开始。

    这是一条长约4公里的,由红砖或红色油漆标示出的线路,它串联起了16个波士顿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他们没有急着走完全程,而是决定花一整天的时间,慢慢地品味。

    第一站,是自由之路的起点——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这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公园,大片的草坪,宁静的池塘,以及悠闲散步的市民和游客,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很难想象,在三百多年前,这里曾是镇民放牧的公共牧场。”陆沉为柳如烟和直播间的观众们做着解说。

    穿过公园,他们来到了有着金色穹顶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这座由著名建筑师查尔斯·布尔芬奇设计的建筑,庄严而典雅,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

    随后,他们步入了公园街教堂,和它旁边的谷仓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

    这个小小的墓地,可谓是美国建国史上星光熠熠的地方。他们在一块块饱经风霜的墓碑间穿行,寻找着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看,这里是塞缪尔·亚当斯,独立运动的激进领袖。”

    “这是约翰·汉考克,第一个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他的签名是那么潇洒而巨大,以至于‘JOhn HanCOCk’在英语里成了‘亲笔签名’的代名词。”

    “还有这边,保罗·里维尔,那位在深夜里策马狂奔,警告民兵‘英军来了’的传奇信使。”

    柳如烟抚摸着这些冰冷的墓碑,心中却燃起一股热流。这些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是律师、商人、银匠……却在历史的关头,选择了为理想而战。

    “站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勇气和牺牲汇集而成的。”她感慨万千。

    【谷仓墓地!这么多美国国父都埋在这里!】

    【历史课本里的人物都活过来了!这趟旅行太有意义了!】

    【柳总的感悟好深刻!这才是旅行的真谛啊!】

    中午,他们来到了著名的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这座长条形的花岗岩建筑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美食广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

    “来到波士顿,有两样东西是绝对不能错过的。”陆沉笑着说。

    他带着柳如烟,在一家老字号摊位前,点了一份盛在面包碗里的新英格兰蛤蜊浓汤(NeW England Clam ChOWder),和一只肉质饱满的龙虾卷(LObSter ROll)。

    奶白色的蛤蜊浓汤,香浓醇厚,里面有大块的蛤蜊肉和土豆,配上被汤汁浸润得微微软化的面包,每一口都是极致的温暖与满足。而龙虾卷,则是用微烤过的、涂满黄油的面包,夹上满满的、只用蛋黄酱和柠檬汁简单调味的冰镇龙虾肉。龙虾肉的鲜甜Q弹,与面包的香软形成了完美的对比,让柳如-烟吃得眉开眼笑。

    “太好吃了!这个蛤蜊浓汤比旧金山的酸面包蛤蜊汤更浓郁!龙虾卷也太奢侈了,全是龙虾肉!”她的味蕾被彻底征服。

    【昆西市场!波士顿必打卡!】

    【蛤蜊浓汤和龙虾卷!看得我口水直流!柳总吃得太香了!】

    【美食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啊!这才是地道的波士顿体验!】

    酒足饭饱,他们继续沿着红砖线前行,进入了波士顿最具风情的社区之一——北区(NOrth End),这里也是波士顿的“小意大利”。狭窄的街道两旁,遍布着意大利餐厅、咖啡馆和糕点店。

    他们参观了美国独立革命信使保罗·里维尔的故居,那是波士顿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房屋。接着,他们来到了著名的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

    正是这座教堂的尖塔,在1775年4月18日的那个夜晚,挂起了一盏还是两盏灯笼,向查尔斯河对岸的爱国者们,传递了英军是“由陆路”还是“由水路”来袭的关键情报。

    陆沉站在教堂里,为柳如烟轻声讲述着朗费罗那首著名的诗篇《保罗·里维尔的夜奔》中的句子:“LiSten, my Children, and yOU Shall hear, Of the midnight ride Of PaUl Revere... One, if by land, and tWO, if by Sea...”

    柳如烟仰望着那高高的尖塔,仿佛能看到两百多年前那个夜晚,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点燃了整个新大陆独立战争的燎原之火。

    一天的自由之路徒步,在跨越查尔斯河,瞻仰了那艘战功赫赫的“宪法号”古帆船(USS COnStitUtiOn)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的双腿虽然疲惫,但内心却被历史的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光辉所填满。

    在波士顿的第二天,他们将主题从“革命历史”转向了“思想殿堂”。他们乘地铁跨过查尔斯河,来到了与波士顿隔河相望的剑桥市(Cambridge)。

    这里是两所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所在地。

    当他们走进哈佛大学那由红砖墙环绕的哈佛园(Harvard Yard)时,立刻被那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古老的建筑,静谧的草坪,以及来来往往的、抱着书本、讨论着问题的学生,都让这里显得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他们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免费导览团,听一位风趣幽默的学生导游,讲述着哈佛的历史与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