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起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二章 起义 (第3/3页)

    胤禵大声应道,眼中闪烁着终于可以建功立业的光芒。

    “李光地。”

    “臣在。”

    “拟旨,晓谕江南士绅百姓:朝廷深知尔等受奸匪裹挟之苦,凡迷途知返,缚献首恶者,概不追究,若能助官军平乱、保境安民者,朕不吝封赏!至于那些执迷不悟、从逆附恶之徒……尽数剿洗,毋需姑息!”

    “嗻!”

    对于康熙来说,关外的华夏虽然也是心腹大患,可好歹有山海关,有缓冲区,江南白莲教造反才是大清真正的肘腋之患,直接威胁财赋重地和漕运命脉,需要优先镇压。

    而清军可能打不过华夏军,但对付组织涣散的白莲教武装还是绰绰有余的。

    江南的士绅大户们,初闻乱起时,确也有人心怀侥幸,甚至暗中与白莲教眉来眼去,想着乱世之中或可投机,但当那些头缠白巾的白莲教众们冲进他们的园子,抢走金银,牵走耕牛,甚至将他们的田契地册一扫而空后,他们的恐慌迅速取代了观望。

    几乎不用朝廷过多动员,各地的乡绅便纷纷捐钱捐粮,迅速组织起一支支团练乡勇,他们比官军更熟悉本地情形,下手也更为狠辣,但凡抓到形迹可疑、疑似与白莲教有牵连者,往往不经审讯便私刑处决,手段酷烈。

    当胤禵率领的朝廷大军开赴江南时,看到的并非预想中糜烂的局势,而是许多地方已然在士绅团练的经营下,形成了对抗白莲教的有效力量,官军与团练合流,开始步步为营,清剿反叛。

    战事并无太多悬念。

    白莲教起事之初就是混乱的,一旦遇上组织严密,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其乌合之众的本质便暴露无遗。

    他们占领的城池很快被一一收复。

    真正的血腥在于收复之后的“清算”。

    不仅被捕获的起义军头目及其家眷,大多被就地正法或送入京师处以极刑,首级更是处理过后传示各地。

    为了以儆效尤,官军所至,凡被视为“从逆”者,杀无赦。

    抄家,株连,追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