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乎 (第2/3页)
瞒得死死的了。”
张居正一个激灵,怀疑自己的耳朵听到了什么:“什么亩产数十石?”
他为何要改革?
因为大明王朝的盛世早已褪色,留下的是一具千疮百孔的躯壳。
朝堂上,官员们结党营私,空谈仁义却尸位素餐,国库里,银钱寥寥,连九边的军饷都捉襟见肘,乡野间,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税赋却年年拖欠。
北方鞑靼铁骑虎视眈眈,东南倭寇虽平,海疆仍不安宁,稍有不慎,这摇摇欲坠的江山便会倾覆。
其实说来说去,只是天下百姓过的太苦,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找不到活路。
若不革除积弊,大明终将亡于怠惰与贪婪,但改革,那就一如今日,艰难险阻不足计,骂声滚滚无时宁。
张居正不在乎,但底下人的反抗,拖延,抗拒,让政策无法施行到位,才真正让他无力而痛心。
可若是,有一种亩产极高的新粮呢?
张居正的改革重在财政,行政和军事,农事不在其中,即便有如此的东西,对他的政策而言也只能说是一种辅助。
但张居正也不在乎,能让百姓从中获益,能用这样所谓的番薯填饱肚子,那他为此消耗精力就是值得的。
殷灵毓又被叫到了书房来,张居正神色郑重。
张居正凝视着手中信纸,眉头微皱:“殷小大夫,这‘番薯’一事,你是从何处得知?亩产数十石……可是实情?”
殷灵毓神色坦然:“大人,此物原产海外吕宋,当地土人赖以为生,我师门长辈行医时曾亲见,其藤蔓易活,不择地力,旱涝皆可收成,若栽种得法,一亩所产确能抵稻麦十倍。”
张居正指尖轻叩桌案,不住的观察殷灵毓的神色:“既如此,吕宋人不轻易容外邦带出一事倒也可信,只是海外传闻常有夸大,若真如此神异,为何我朝百余年来无人引种?”
殷灵毓从容道来:“吕宋官府禁薯种外流,凡携薯藤出境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