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仁厚的太子 (第2/3页)
有什么不能说的。”
“既然你有这方面的想法,那就多关注一下国子六学,为大明培养更多人才吧。”
朱标高兴的道:“是,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点点头,将话题拉回了最初:
“现在天下一统,宗族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之一,必须要加以解决。”
“上次我给你布置的作业,可有什么想法?”
上次布置的作业?
朱标马上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了。
上次他们谈如何解决地方豪强、宗族问题,朱元璋让他自己翻历史寻找答案。
还特意强调不要去问马钰。
这些天他也一直在翻阅史书,却是有不少收获。
此时听朱元璋提问,当即就回道:
“我最近翻阅史书,发现古人确实采取了多种办法,削弱地方豪强。”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迁徙。”
“不论是豪强还是宗族,他们的实力大多都来自于,对本乡本土的影响力。”
“将他们从祖地迁徙到别处定居,离开了熟悉的乡土,他们有十分力也发挥不出一分。”
“剥夺了他们对地方的影响力,就不足为惧了。”
“西汉中前期一直都在使用此法,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
“只是到了汉成帝时期,因为过于相信儒家,想要施行所谓的仁政,废除了很多削弱地方的政策。”
“最终导致地方势力做大,中央与地方权利失衡,迁徙之法无法执行而被废。”
“隋唐时期也经常通过迁徙之法,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直到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掌控,此法才被搁置。”
“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迁徙之法自然也就无从实施。”
“大明一统天下,也当采用此法以消弭地方势力对朝廷的掣肘。”
朱元璋觉得非常违和。
从汉朝讲到现在,串联历史同类型事件,这不是马钰常用的方法吗。
自家好大儿受他影响太深了啊。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天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事情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答案。
善于学习历史,是一个优秀的品质。
标儿能学会马钰读史的能力,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所以你也觉得,大明应该迁徙豪民吗?”
朱标颔首道:“是的,凤阳那边可以迁徙十万户过去。”
“洛阳作为天下中心,也可以迁徙十万户过去。”
“长安乃数朝古都,虽然现在面临荒漠化,可也能迁徙几万户过去。”
“北平作为前朝京畿,又是控制辽东的大手,也当迁徙十万户过去。”
“安阳作为大明京畿,也可以迁徙十万户过去。”
“等将来皇陵位置圈定,也可以迁徙豪强过去守陵。”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南方的宗族豪强势力,就能被削弱很大一部分。”
“再配合其他手段打压,当能平稳化解这个难题。”
朱元璋听的也不禁咋舌:咱才只想着往凤阳迁徙十万户,他就已经计划往这么多地方迁徙了。
按照他的计划,起码得从南方迁徙六十万户豪民。
这手腕比咱还狠啊。
再一想到那群儒生天天赞颂好大儿仁厚,他就忍不住想笑。
好好好,仁厚是吧,将来有你们哭的时候。
朱标正说的起劲儿,忽然见老父亲发笑,还以为自己的计划有什么问题,停下来问道:
“爹您觉得我的计划有什么问题吗?”
朱元璋大笑道:“没有,你的计划与咱不谋而合。”
“只是按照你的计划,起码得迁徙五六十万户人家,具体你准备怎么做?”
朱标不好意思的道:“暂时还没有想到那么多。”
“不过豪民家底雄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就更强。”
“只要朝廷的安排合理,迁徙的过程中折损会非常小。”
“反倒是迁徙普通百姓,代价会非常大。”
“之前表弟说要调和南北人口,我想了想,可以将其与打击地方豪强联系起来。”
“而且表弟还说过,唐朝以前为了削弱宗族势力,朝廷会将不同姓氏的人迁徙安置在一起。”
“一个村子往往有十几几十个不同姓氏的人家组成。”
“我们也可以采用此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