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4章 群相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4章 群相制 (第2/3页)

伯温上奏,经过对历史文献的总结,发现了一个新的周期变化。

    温寒变。

    一个周期为八百年。

    钦天监监正邬秉让,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全部出面证实。

    事实上,这件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了。

    毕竟刘伯温拿到特权,又是令天下各地上报记录,又是派人去各地实地考察。

    大家自然很好奇在查什么。

    经手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秘密了。

    即便最关键的画图环节,一直是刘伯温自己单独负责的,依然无法保守秘密。

    温寒变的事情,早就在私下流传开来。

    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这种东西怎么可能会存在。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大家就开始惶恐了。

    不过在确切的消息传出前,大家依然是将信将疑。

    此时,当刘伯温等人确认温寒变存在,朝堂依然一片哗然。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就连宋濂都提出了质疑。

    朱元璋给刘伯温使了个眼色。

    刘伯温当即就将所有资料,以及那幅温度变化曲线图拿了出来。

    “这是所有证据,诸位可以不信我刘基,但不能不信前人留下的史料。”

    依然有部分人提出质疑,谁能保证史料不会出现偏差?

    刘伯温反驳道:“一两份史料有所偏差是很正常的,但不可能所有史料都是错误的。”

    “这幅图,是经过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才得出的。”

    “如果你不信这个结果,那就先请推翻史料记载。”

    此言一出,大部分人都闭口不言了。

    毕竟史料在这摆着,是做不了假的。

    啥?证明大部分史料是假的?

    别闹了。

    但依然有一小撮人,尤其是儒家的死硬分子,坚持认为温寒变不存在。

    史料是真的,是刘伯温他们的统计有问题。

    而且很多灾害是苍天降下的惩罚,与气候变化无关。

    只是他们的这种言论,就连大部分儒生都觉得太蠢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呢?

    平日里用这一招哄哄那种平庸之君就可以了,你用这一招来对付马上得天下的皇帝。

    那不是愚蠢是什么。

    他们的意见直接就被无视了。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关注温寒变,很多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别处。

    比如李善长,眼见刘伯温出了大风头,一张老脸拉的很长。

    汪广洋则感受到了实打实的威胁,这刘伯温不会是要抢我的位置吧?

    胡惟庸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心中却也是敲响了警钟。

    李善长因病要辞去相位,他可是一直盯着这个位置的。

    刘伯温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拿出温寒变,莫非也有意要竞争这个位置?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

    不过他们也知道事情的轻重,刘伯温敢在朝堂上将此事拿出来,那肯定是得到了朱元璋允许的。

    很可能接下来的大明国策,都要围绕即将到来的寒冷期展开。

    如果自己反对温寒变,大概率会直接出局。

    所以不但不能反对,还要表现的很支持。

    就在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说道:“寒冷期北方变冷,气候多变,造成粮食减产。”

    “如果朝廷应对不当,东汉中晚期就是前车之鉴。”

    “但诸卿也不要太过灰心,两宋就处在寒冷期,靠着合适的制度他们依然很好的熬了过来。”

    “只要上下一心,大明也定然能渡过寒冷期。”

    群臣也渐渐冷静下来,是啊,宋朝都熬过来了。

    我大明一统天下,不可能熬不过去。

    胡惟庸抢先一步说道:“陛下英明神武,我大明在陛下的带领下,必将所向披靡,开创万事不易之基业。”

    其他人这才反应过来,纷纷拍马屁。

    对于这个马屁,朱元璋毫无表示,只是严厉的说道:

    “元朝乃蛮夷立国,留下了许多弊病。”

    “咱必须将这些弊病彻底革除,给子孙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天下。”

    “如此才有更大可能度过寒冷期,所以……”

    他目光森然的扫过群臣,说道:

    “大明将会迎来一次大变革,为天下重新树立规矩。”

    “任何人胆敢阻拦,休怪咱刀下不容情。”

    闻听此言,很多官吏都眉头紧皱。

    大变革?你要搞什么?

    不过新朝建立后,确立属于自己的礼法制度是题中应有之意,他们倒也没有直接站出来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支持大变革了。

    还得看皇帝准备怎么变革,如果太过分了,那必须要反对。

    至于最后那两句威胁,大部分人都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这会儿的朱元璋还没有大开杀戒,他们还不知道,御座上坐着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也不急,相信很快他们就会知道的。

    群臣的反应朱元璋是看在眼里的,什么都没说,内心只是冷笑一声。

    然后他就开始对刘伯温等人进行了表彰。

    毕竟论证了温寒变存在,也算是大功一件。

    刘伯温因功被提拔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

    听到这个任命,朝堂顿时响起了嗡嗡声。

    御史大夫表面看只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实际上担任的是丞相职务。

    也就是说,刘伯温成了大明朝第三位丞相。

    群臣自然非常的震惊。

    区别是,有人高兴,有人愁。

    浙东一系,乃至江南出身的官吏,那都是非常的兴奋。

    刘伯温也是南方出身的官吏,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的春天要来了。

    还有元朝降臣,也非常高兴。

    刘伯温也曾出仕元朝,现在位列大明丞相,说明大明不会对他们有偏见。

    以后可以放心的工作了。

    与之相对应的,淮右系部分人就不开心了。

    刘伯温凭什么当丞相?

    只是他们都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不敢明着反对。

    只是心里盘算着,怎么给刘伯温一点下马威看看。

    不过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则都松了口气。

    御史大夫虽然也是丞相,但排名并不靠前。

    对朝政真正具有决定权的,是中书省左右丞相。

    他们两个争夺的,就是左丞相之位,最次也得是右丞相。

    刘伯温当了御史大夫,就不可能再来抢这个位置了。

    对他们两个来说,相当于是排除了一个竞争对手。

    心里只有高兴,哪会不乐意。

    李善长眉头紧皱,我还没有辞职呢。

    任命御史大夫这么重要的事情,皇帝竟然没有和我商量?

    这次倒还真不能怪他认不清自己什么的,而是礼法制度规定,任命丞相必须经过其他丞相签字背书才行。

    现在他依然是左丞相,这么大的事情皇帝不和他商量。

    不但不符合礼法,也完全没将他放在眼里啊。

    他自然非常的愤怒。

    然而还是那句话,他没有丝毫的办法。

    朱元璋可不是什么讲规矩的人,他强行任命丞相,谁都没办法阻止。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李善长彻底变了脸色。

    在奖赏过几人之后,大家本以为今天的早朝该结束了。

    哪知一位御史上奏,弹劾凤阳皇宫营建贪腐。

    “……官吏上下其手,贪墨钱粮无数,连民夫工匠的口粮都被克扣大半……”

    凤阳皇宫营造官吏贪腐?

    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