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9章 鱿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09章 鱿鱼 (第1/3页)

    与域外文明交流,就必然要迎接外来学问的冲击。

    尽管此时的华夏还很自信,可也不能因此就无视外来学问的影响力。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舆论阵地,你不重视就会被别人占领。

    而在这一块,华夏表现的确实过于大度了。

    除了白莲教等明牌造反的教派被禁止,别的真就是自由传播。

    哪怕是独大之后的儒家,面对异己思想,最多也就是批判几句。

    压根就没有迫害的意思。

    这种开放式的态度,一方面是在文化上的绝对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没有意识到思想领域斗争的复杂性。

    但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舆论阵地陷落。

    后果是什么呢,就这么说吧,你写本,敢说中世纪欧洲黑暗的原因,都能被和谐。

    所以必须要将某些思想阻拦在外。

    尤其是那个流浪两千多年,公然发表言论认为全世界除了他们,都应该被消灭的群体。

    更要严防死守,决不能让他们近来。

    之前马钰只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蒲寿庚给了他灵感。

    这个家族寄生在宋朝身上,靠着宋朝的供养成长。

    后来选择背刺宋朝,还直接屠杀了宋朝三千宗室。

    简直就是最好的例子。

    宋朝都能被寄生背刺,大明难道就不怕?

    恐怕朱元璋会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的。

    至于蒲寿庚的出身,他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自西方。

    这就足够了。

    不过现在这些都只是零散的想法,思想长城具体要怎么修筑,还需要详细了解当前情况。

    如此才能更准确的击中对方命门。

    ——

    接下来一段时间,马钰的日子就过的比较充实了。

    每隔两三天,就去山上的庙里,同席应珍、姚云心师徒交流学问。

    主要是他将自己的一些零碎想法,告诉师徒二人。

    然后师徒二人再将自己的理解告诉他,大家一起探讨可行性。

    最后再由师徒俩结合华夏传统文化,梳理成框架。

    因为有马钰在,对别人来说最难的新创意,反倒成了最简单的。

    麻烦的是将这些新概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套圆润自洽的思想体系。

    还要用严谨的逻辑,将每一个概念都论证清楚。

    关键还得与华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而不能是凭空产生的。

    而且,马钰还提出了另外两个要求:

    “必须要简单易懂,论证的结果也必须是肯定的,决不能模棱两可。”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工作,即便师徒俩都是学贯三教的大学问家,也是头疼不已。

    不过还好,越是有挑战性,他们的干劲儿就越足。

    朱元璋时刻关注着这里的进展,锦衣卫的人每一天都会做一次汇报。

    一旦有他不明白不了解的地方,就会将马钰叫过来进行解释。

    不过有一点倒是让马钰很欣慰,很多他一时间无法理解的地方,倒也没有直接反对。

    几次之后,大家也都触摸到了对方的底线。

    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不反对皇权,别的都好商量。

    所以马钰也是严格遵守这个默契,绝不越过这条线,碰都不碰。

    除了和师徒俩交流,马钰隔三差五就给小组织三十名核心成员,上一次课。

    这些可是未来最重要的盟友,自然要好好培养。

    除了算学之外,马钰还给他们安排了史学和经济学课程。

    说是经济学,其实就是以《盐铁论》为蓝本,结合历史进行讲解。

    为了让他们更加了解经济,还让朱樉时不时的找一些商人过来,给大家讲述商业运作模式。

    非但如此,他还通过郗俊才、邓博通二人找来一些计官,教大家会计方面的知识。

    总之,他是将这些人,当成未来的改革干将来培养的。

    这些成员的家长那叫一个高兴,时不时就往马府送特产。

    马钰也没有客气,照单全收。

    至于小组织其他成员,自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嘴上说着应该的,但心里受不了落差,和大家渐行渐远。

    有些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倒也坦然。

    当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