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崖山老兵之后 (第2/3页)
几个天赋异禀的军事将领之外,几乎没有怎么产生名帅,或许就与此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在明朝的打击下,孙子兵法在民间几乎消失了。
别问马钰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作为明黑粉,了解朱元璋的黑历史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等到满清建立,他们自然更不愿意孙子兵法流传于世,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
直到满清末期,朝廷失去对地方的管控,孙子兵法才重新在民间流传。
随着乱世到来,它迅速恢复了历史应有的地位。
到了二十世纪,人们更是将其思想应用到了商业等领域,爆发出了更灿烂的光芒。
这就是原本历史上,孙子兵法的经历。
每每想到这一点,马钰就唏嘘不已。
要知道,孙子兵法是人类史上,唯一的军事进阶教材。
什么意思呢。
其它兵书,只能教会你如何当将军。
想成为统帅,基本就只能靠天赋,然后通过实战积累经验完成进阶。
但孙子兵法就是教导将领如何变成统帅的。
只要不是太蠢,都能学到一点皮毛。
关键是,孙子兵法可以教你,如何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去考虑军事战略问题。
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一池。
这可不是我们关起门尬吹。
前世随着孙子兵法传遍世界,很多外国军校都将其列为必学科目。
比如美帝的西点军校。
当敌人都认可的时候,才更能说明其价值。
可就是这样一部兵家圣典,却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在自己的文明内部被批评乃至禁止。
华夏文明在那几百年迅速衰落,不是因为一两件事情,而是统治阶层集体自我阉割的结果。
但……
这一世既然我来了,就绝对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一年多的讲课,朱元璋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许多,应该不会再如前世那般禁止孙子兵法的传播。
不过还是得找机会探探他的口风。
如果他还是和前世那般,就试着劝说一下。
如果劝说不动……那就等他死了之后让标哥来纠正。
反正我比你年轻,耗也耗死你。
常遇春并不就知道马钰在想什么,但经过这一番解说,他对孙子兵法的好奇心已经拉满了。
“宫里肯定有这本书,明天我就去找上位讨要回来好好研究研究。”
“你小子既然这么了解,到时候也帮我讲解讲解。”
马钰连忙道:“那还是算了,我只是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对兵书内容一无所知。”
“不过陛下定然是懂孙子兵法的,您可以找他讨教。”
他说这话也是有目的的,借常遇春的口,去试探一下此时朱元璋的想法。
而且常遇春身份特殊,朱元璋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儿,就对他动杀心之类的。
算是一次比较安稳的小试探。
常遇春也没有多想,只是说道:“上位那里我肯定会讨教的。”
“但你小子也别给我偷懒,我就不信你一点都不懂,别给我藏着掖着的。”
马钰失笑道:“行行行,您都不怕被带沟里去,我怕什么。”
——
第二天常遇春就入宫找到朱元璋,当场道明来意。
朱元璋听说他想要书非常惊讶,笑道:
“你不是最讨厌读书吗,怎么转性子了?”
常遇春也没有隐瞒,就将昨日的马钰说的话转述了一遍。
听过之后朱元璋皱眉问道:“马钰真的如此盛赞孙子兵法?”
常遇春说道:“我还能骗您不成,马钰说了,孙子兵法就是从将领迈向统帅的教材。”
“您是知道我的,打了一辈子的糊涂账。”
“我也不求能成为天德那样的统帅,至少知道该不该打,怎么打就行了。”
朱元璋笑道:“你这就是谦虚了,你离帅才就差了一个鲁莽。”
常遇春顺着他的话说道:“我就是凭感觉,觉得可以打就去打了。”
“但你们觉得不能打,然后我就变成鲁莽了。”
“若是我不凭感觉,能分析出局势,不就不鲁莽了吗。”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都会绕着弯反驳咱了,真是让咱刮目相看啊。”
“看来这次中风,对你来说倒也不全是坏事。”
常遇春笑道:“没事儿就跑去听马钰给常升他们讲课,尤其是历史课,真的是让人获益匪浅。”
“当年我要是有这见识,也不会吃那么多亏。”
朱元璋说道:“现在认识到也不晚啊。”
“马钰那小子嘴巴很严,但偶尔也会吐露一点内心想法。”
“根据他暴露出来的一星半点计划,是想让大明开创远迈汉唐的功业。”
“真要是按照他的计划走,这仗还有的打,你们的本事越强咱就越放心啊。”
常遇春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上位,马钰是怎么计划的,能不能告诉咱老常?”
朱元璋之所以吐露这些,自然是做好了准备的。
有些事情他委实难以决断,找老弟兄商议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咱们说说海上,他想让咱效仿宋朝,开海做贸易。”
“但海上多蛮夷,仅南洋数得上的国家和势力就有十几个,还有更多小部落数都数不清。”
“蛮夷之辈不懂礼数,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