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6章 税收到了皇帝头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06章 税收到了皇帝头上 (第1/3页)

    还有没有?

    马钰心道,那可太多了。

    “必须要限制特权阶层的权力,绝对不能给任何人免税权。”

    “秦汉隋唐的勋贵拥有免税特权,给他们兼并土地提供了便利。”

    “都不需要他们主动去兼并,被赋税压的喘不过气的自耕农,会自愿将土地献给他们,自己当佃户。”

    朱樉插话问道:“当自耕农不好吗?为何要将地献给贵族?”

    “据我所知,当佃户要将一半的产出交给地主。”

    马钰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目光看向朱标。

    朱元璋和马皇后自然能明白他的打算,同样将目光看向朱标。

    朱标知道考验来了,沉思片刻才说道:

    “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再加上权贵将自己的税转嫁给自耕农。”

    “他们实际缴纳的税,可能还要超出土地的产出。”

    “将地献给权贵自己当佃户,就能获得权贵的庇护。”

    “很多权贵拥有免税特权,这块地从此就不用再缴纳田税。”

    “他们只需要将一半产出交给权贵就可以了,自己还能剩下一半。”

    “而且在权贵的帮助下,他们还可以将自己变成黑户,连人头税都不用交。”

    朱元璋欣慰的道:“不错,这就叫献地自投。”

    “拥有免税特权的人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自有百姓主动将地送上门。”

    “权贵越来越肥,国家越来越穷。”

    “不发生灾祸还好,但凡有点风浪,国家就会崩溃。”

    然后他又看向马钰,夸赞道:

    “这一点你与咱想到一起去了,咱大明绝不会给任何人免税的特权。”

    马钰发自内心的道:“陛下英明。”

    秦汉隋唐权贵免税,宋朝士大夫免税,还有些奇葩朝代寺庙也免税。

    满清为了拉拢读书人,搞出了士绅免税。

    大明在这一点上属于特立独行了,除了亲王之外,没有给予任何群体免税特权。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宗之法。

    当然,他也给了拥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免徭役。

    但也只是不用服徭役,该缴纳的税,一文都不能少。

    在明朝中前期,更准确说直到弘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都没有崩盘。

    在没有计官体系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朝廷财政富余。

    可以说,在历朝历代都算的上是优秀的了。

    然而好景不长,史上著名的明君明孝宗登基改变了一切。

    从朱元璋一直到明宪宗时期,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即便是三大营被朱祁镇一波葬送,重建之后的京营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

    明宪宗时期,内阁和六部都只能当皇帝的应声虫。

    以至于民间有谚语: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然而明孝宗继位后重用文臣,先将所有事务全部交给内阁,自己当了个盖章工具人。

    垂拱而治的圣君啊,各种马屁拍的明孝宗飘飘欲仙。

    没多久,这位明君又干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他把兵权交给了内阁。

    是的,你没看错。

    皇帝把兵权交给了臣子。

    从此明朝皇帝彻底失去了兵权,得了易溶于水的病。

    这还不算完,弘治十七年这位英明神武的孝宗皇帝,竟然要把锦衣卫交给内阁。

    当时在史书上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马钰简直震惊了。

    这是一个封建皇帝能干出来的事儿?

    还好,这事儿还没落实,他就死了。

    当时马钰很疑惑,弘治也不傻啊,怎么会干出这么愚蠢的事情?

    仔细翻看史书才知道,他被文臣忽悠了。

    说一个数据,就知道那些人是怎么忽悠他的了。

    弘治元年,全国拥有土地四百多万顷。

    然后户部每年上报的土地数量,都会增加几十万顷。

    等到明孝宗死的那一年,国家账面上的土地数量是八百多万顷。

    翻了整整一倍啊。

    换成哪个皇帝不沾沾自喜?

    君是明君,臣是贤臣,众正盈朝。

    我垂拱而治,简直就是明君的典范啊。

    汉文帝和我一比,那都是弟中弟。

    更骚的是,等明孝宗驾崩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户部上报的土地数量又变成了四百多万顷。

    和明孝宗登基的时候差不多。

    这才是真的装都不装了。

    然而,没有兵权的朱厚照,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想要扶持刘瑾和文官集团对抗,最后以失败告终。

    可是问题来了,账面上有多少地,就要缴纳多少税。

    土地翻了一倍,税也得翻倍。

    这些钱谁出?当官的吗?

    只能转嫁到百姓头上。

    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压的喘不过气,只能卖地求生。

    明朝的土地制度短短十几年,就崩盘了。

    天下诞生了无数的大地主,东南最为典型。

    比如徐阶,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所谓的文官集团,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只能说,这些人都得给明孝宗磕一个。

    要问马钰是怎么知道这么清楚的……那自然是史书上看的。

    作为明黑粉,他肯定得了解明朝,才知道往哪喷。

    明孝宗可是很多明粉嘴里的明君。

    马钰自然要重点了解一下。

    然后就发现,这踏马太‘英明’了。

    当时他可没少用这些数据,打那些吹明孝宗的人的脸。

    那感觉,只能说,爽。

    事实上,所谓弘治中兴,应该是成化中兴。

    明宪宗继位后,将新建的京营牢牢抓在手里,打压了官僚集团。

    又解决了他爹朱祁镇留下的烂摊子。

    边疆问题也在他手里得到了缓解。

    只是他刚把这些问题解决,人就没了。

    明孝宗可以说是躺在他爹的功劳簿上,啥都没干就混了个中兴之主的头衔。

    不对,他并不是啥都没干,他给自家的地基挖了。

    换成刘禅坐他的位置上,都不至于干出这么愚蠢的事情。

    换成赵构坐在他的位置上,可能都不是中兴,而是盛世到来。

    也正是因为明孝宗,马钰才系统性的了解了明朝的制度变迁。

    从此他就由一个无脑黑,变成了‘有脑’黑。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承认,朱元璋确实不懂治国,弄出了很多奇葩的制度。

    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