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朱标秀(求月票) (第2/3页)
”
朱元璋欣喜的道:“哈哈,说的好。”
“说再多的仁义道德,都不如让百姓吃饱饭重要。”
“只要朝廷手里有钱粮,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你能有这个认识,已经非常不错了。”
“继续说,还有呢。”
朱标也备受鼓舞,说道:
“其二,就是给百姓更多谋生的手段。”
“比如,我们可以限制乃至禁止土地买卖,如此就能最大程度的抑制土地兼并。”
“百姓有了地,生计也就有了依托。”
“还可以学习宋朝,让失地百姓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然后通过海洋贸易,将这些商品卖到外国换取钱财。”
朱元璋眉头不自觉的皱了一下,说道:
“但是你也别忘了,宋朝百姓造反次数很多。”
“而且人口频繁的流动,也会让违法犯罪之事暴增。”
朱标反驳道:“出现了问题那就去解决,而不是掩耳盗铃假装无事发生。”
“宋朝造反虽多,但真正能造成巨大危害的,寥寥无几。”
“除了方腊造反等几次危害比较大。”
“其他的造反事件波及范围都比较小,很快就被平息,如果不是翻看史书根本就没人知道。”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大概就是宋朝让大多数人都能吃上饭的原因。”
“有饭吃百姓就不会造反,少数吃不上饭的造反,也很难获得其他百姓的支持。”
“我们把百姓锁在原地,确实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也能减少百姓造反的次数。”
“可一旦真的有人造反,就能获得无数人的支持,事态就会迅速扩大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让百姓吃饱饭,别的都不重要。”
说到这里他提高声音,语气坚定的道:
“宋朝能做到的事情,没道理我们做不到。”
“我们不但能做到,还能做的比他们更好。”
“我们要做到下限比宋朝高,上限远迈汉唐。”
“千百年后人们提起大明,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好。”
说完,他目光忐忑的看向父母。
朱元璋先是皱眉,然后嘴角开始抽动,最后裂开大笑:
“哈哈……好好好,标儿有此志向,咱非常欣慰。”
马皇后也欣慰的道:“吾儿长大了。”
朱标心下松了口气,他还真怕父母觉得自己不知天高地厚。
这时,朱元璋话锋一转道:“不过有志向是不错,但也需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
朱标重重点头道:“谨记爹的教诲。”
一家三口又聊了许久,将马钰今天讲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
对大明的制度制定,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但具体如何制定,还需要仔细思考。
提起此事,朱元璋就有些不满的道:
“那小子肯定还有话藏着没说。”
“这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没道理解决的办法记不住。”
马皇后颔首道:“他长辈对治国,必然有着一整套的设计。”
“只是怕我们无法接受,才不敢说出来而已。”
朱元璋说道:“有什么不敢说的?咱还能吃了他不成。”
朱标插话道:“我能猜到他的顾虑是什么。”
朱元璋说道:“他嘲讽咱,咱都能忍,他还有什么顾虑。”
朱标解释道:“他的主张从未变过,仁政安民,富民强国。”
“他家长辈设计的制度,想来也多是为民考虑居多。”
“您受秦晋法派的影响很深,而秦晋法派却主张穷民强国。”
“且您对孟子也颇多批判,我想这就是他的顾虑所在。”
朱元璋脸色有些难看,却出奇的没有反驳。
马皇后适时出声道:“这就是误解了,你爹虽然受秦晋法派影响很多,但也并非不能接受别的思想。”
“否则他也不会让宋先生当你的老师。”
“只是有些思想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就扭转的过来,需要循序渐进。”
然后她又对朱元璋说道:“我想这也是钰儿不愿意一次性全部说出来的原因。”
“他这么做,又何尝不是在尽量避免与你的冲突呢。”
“等你将今日所讲全部吸收,他自会将剩下的讲出来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但愿如此。”
此事就此揭过,三人继续梳理方才的知识点,直到内侍几次来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