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帮我 (第2/3页)
,庞从伸出了手掌,接着王建、韩建二人都盖了上去,三人齐呼:
“共进退!”
随后,庞从一声令下,开北面营门,只带着两名突骑就奔向了外围的保义军那边。
他身后的营壁上,王、韩二人互相望了眼,眼中皆是对时局的迷茫。
……
在营地的另一侧望楼上,陈州马步都虞候赵犨正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赵昶、赵珝还有两个陈州牙校符楚、王达也在观望着营外的保义军突骑。
此刻,楼上的赵珝看到另外一边,许州军的庞从竟然出动出寨了,担忧地对兄长赵犨道:
“兄长,那庞从出寨奔向那些保义军突骑,这是要做什么?”
赵犨凝神,计较了片刻,忽然对牙校符楚问道:
“老符,你去问问军中那几位如何想的?”
符楚出自陈州累世牙校,和他们赵家一样,都是陈州本土武家,他晓得赵犨问这个话的意思,不是在问陈州军的士气如何,而是问军中其他几个势力人家的态度。
说来也是无奈,赵犨虽为这次出征陈州军的马步都虞候,可实际上并不能控制全军两千陈州胜甲。
之所以如此,还是和陈州这个特殊地区密切相关。
在忠武军的蔡、许、陈三州,蔡许是多年的冤家对头,而陈州则向来超然,并不怎么参与藩内的纷争。
可这并不是说陈州的问题就不严重了。
在三州地方,陈州是拥有最长漕运的通道,尤其是境内的项城更是淮蔡水道的枢纽,所以,这里也滋生了一个蔡、许两地都不具备的势力群体。
那就是围绕漕运吃饭的纤夫、驮夫。
而且,陈州这个地方还有独特的风俗,就是这地方的里俗之人,喜习左道,尤其是爱拜摩尼教。
摩尼教本传于波斯,于本朝随着众多中亚粟特商人而传入中原。
因多年本土化后,原先不适合底层人的一些教义被全部摒弃,发展到现在已经只是为了让底层人结社有了一个名号,和最初的摩尼教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在陈州,大量的这些漕运人口都皈依在摩尼教下。
一方面是因为摩尼教崇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对底层的穷苦人分外有吸引力。另外一方面,在漕运码头上的这些人,是最有结社需求的,因为这能互保互助,不被人欺负。
所以历史上,出名的有活力组织,都是从码头起家的。
在此世,摩尼教的活动中心就在陈州这边,而和摩尼教有差不多作用的弥勒教,则以贝州为中心。
这两个教派发展到现在,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地方的融合。
其中,最互相融合的就是他们的“三佛应劫”“明王转世”的造反思想。这两个教派都认为,随着释迦牟尼佛到了末世,将会有未来佛现世,而人世间的王朝也会因此发生换代。
本来这摩尼教也只是在底层传播的,可当大量的纤夫、驮夫们开始信了这些后,为了更好的控制在码头的利益,项城城内的牙将世家们也开始信了这个。
而且这些人还常常以摩尼教中的职位自居,不仅自己信,还将摩尼教带进了军队。
此后,陈州军中,摩尼教大行其道,凡教众,相互扶持。
以前也有几任陈州刺史曾要镇压过军中的摩尼教,可根本就止不住,因为此时摩尼教作为一个结社组织已经嵌入到了陈州的方方面面了。
不仅融合了乡野的浪荡之徒,不事生产的流氓,还有江淮的盐枭,陈州军的牙兵世家,他们没多少紧密的组织关系,可却共同拥有这个利益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内的人可以共享资源和人脉,而组织外的人却被孤立,最后要想有发展,也不得不进这个组织。
什么是势大难治,陈州的摩尼教就是这样。
而现在,作为陈州出征军的领兵将,赵犨要想做决策,不是只自己想好就行的,还要军中几个摩尼教中的拂多诞支持。
年已五十的赵犨早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动和无知,岁月虽然带走了他的激情,却沉淀给他智慧和老辣。
赵犨就自己观察,和对局势的理解,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
那就是天下大乱真的要来了。
且不说这边受灾最严重的曹、濮二州了,就连素称饶富的陈州实际上也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
城外到处都是灾民,城内却堆积着如山的江淮稻米,这种情况,人心早已蠢蠢欲动了,只差一颗火星,就能点燃陈州。
而据赵犨的了解,得出这一判断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陈州的那些摩尼教徒们。
在普通人还在按照此前的惯性生活时,那些扎根在乡野的陈州摩尼教徒们却敏发现,释迦摩尼佛的末世真的要来了。
自灾年以后,陈州就开始有人念“燃灯佛”了,赵犨弄不清到底是弥勒教还是摩尼教哪个先说的,反正他们都认为天下大乱后,新佛就是燃灯佛,又叫定光佛。
而老百姓只要日诵定光佛口号千声,就可以免灾。
而现在,念此佛号者,在陈州是越来越多了,甚至在白日都感觉全城在诵念,可见此时皈信弥勒、摩尼者到底有多少。
此外,那些教徒们也在开始大肆流传谶纬了,叫:
“释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赵家欲兴。”
是的,李家欲末,赵家欲兴。
一开始,赵犨在听到这个谶纬时,还以为是有人要害他。
可当他和那些摩尼教徒们接触后,却发现人家压根就没将自己放在眼里。
的确,他都五十了,还能活几年?
直到他在陈州遇到了北上的赵怀安,在看见这人和他做的那些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