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门下 (第2/3页)
家要襟,乃可许一烧饼汉?”
这可彻底得罪死了田令孜,只是他对忠武军鞭长莫及,只能将气都撒在宰相崔彦昭的身上,时不时就在小皇帝旁边说崔彦昭的坏话。
不过田令孜只是起了个推波助澜的事,崔彦昭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实在是咎由自取。
他们崔家人啊,真是门第太高,各个崖岸自高,不仅自诩清流,更是那种睚眦必报的。
就拿这个崔彦昭来说,当年他的姐夫王凝就是劝他去考明经科,这样中举的机会能大些。
可这就被崔彦昭当成了奇耻大辱。
因为当时他姐夫王凝见他的时候就穿了个便袍,没有着冠带,然后又说了一个去考更简单一点的明经科,他就受不了了。
可要晓得,正因他是自己人,他姐夫才穿得随意些,而那明经科虽然稍微简单,但依旧可以位登宰相。
王凝之所以说这个,就是晓得他们崔家的崔慎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明经科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之后就入翰林为学士,最后一步步走到了宰相。
但王凝是真不晓得他们崔家人是多孤傲爱报仇。
就他自己举的那个崔慎由的例子就不好,因为这人就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他早年和同为翰林学士的萧邺关系紧张,后来他进步快先做了宰相,然后就公报私仇,直接革去了人家翰林学士之职。
可风水轮流转啊,很快人家萧邺也当了宰相,而且因为崔慎由的性格,早就得罪了其他几个门下,然后萧邺又推荐了刘瑑进了政事堂做宰相,然后一起整这个老崔。
最后老崔被整到了西川去做节度使了,然后就整天嚷嚷什么朝中有奸人,陷害忠良什么的。
这就是他们崔家人,整人的时候大义凛凛,被整的时候就是人家公报私仇。
而现在那位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就是这位的弟弟,其秉性稍圆滑,但同样自诩清流,向来看不起田令孜这些人。
现在被宦官们联手整的那个宰相崔彦昭也是他们崔家人,真清流性子。
就因为他姐夫那句话,后来他做宰相的时候,就打算整人家。
而他妈向来晓得儿子是什么人,弄了个和人家王家共进退,才逼得他儿子松了手。
但也就是放了王凝了,至于其他人,皆在这些年被崔彦昭整死,手段狠辣得不行。
就如先帝的那位伶人李可及就讲了个段子,被这人弄死了。
所以现在小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打算将这人从宰相位置上弄走。
只是现在北衙几家权宦都有自己想推荐的人,然后这个时候外面的宰相郑畋推荐了现在的宣武军节度使王铎做宰相,几家人都在犹豫。
上面为何犹豫,杨复光也能猜到一二,虽然他这些年都不在朝内,可对于朝内的局势却洞若观火,甚至因为置身局外,还比局内人更看清几分。
南衙内部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现在南衙的五位门下,分别是崔沆、崔彦昭、郑畋、卢携、李蔚。
其中崔沆这人基本没有政治影响力,他因为那句“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而成为时人的笑柄,现在就是个点头宰相。
然后是李蔚,这人向来不党不群,真实君子,所以在宰相班子里向来办实事,说实话。
而剩下的崔彦昭自不用说,都已经走人了,但偏偏他走后空出的这个人选却成了关键。
只因为此时南衙的这些门下,就以郑畋、卢携二人斗得最凶,甚至已经隐约有了当年牛、李党争的那个斗争苗头了。
说来这二人还是表兄弟,从小还一起长大,只因为郑畋长得可爱,卢携从小就长得丑,所以郑畋就更得长辈关爱。
此后二人就因此而结下了仇,其中这一次对王、黄造反这件事,两方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剿抚之策了。
其中卢携坚持认为对于王、黄这些草寇就必须快刀斩乱麻,即刻调动精兵猛将对这些火星铲除,甚至要调已进南诏的高骈领军出剿。
但郑畋却不同意,认为此时应该招抚王、黄这些草军票帅,给他们官职,先稳住他们,只要等中原灾年过去,他们那些部下就会自己回乡种地,到时候再办草寇这些骨干,自然易如反掌。
现在政事堂里面的五个门下,一个不管事,一个不参与,一个要被贬,剩下的两个针尖对麦芒。
所以在崔彦昭去任后,卢携和郑畋,谁先拉人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