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赤心 (第2/3页)
在却连一点米都调不出,这是国力的问题吗?
而是此时的朝廷已经是不义的存在。
那高悬在百姓头上的长安再不是定乱安堵天下的长安,而是竭天下以奉一城的长安。
在过去,朝廷的眼里是天下,所以日月所照皆为唐土,远迩归化皆是我大唐子民。所以即便是刚刚归入朝廷所辖,也花关中的米去救关东的人。
可现在呢?朝廷还是那个朝廷,但他们的眼里却只有了长安。
曹、濮二州都已经归入朝廷管辖已六十年了,都度过了三代人。
可这些人依旧背负着更高的税赋,而旁边更富裕的宣武军却可以数十年不上一次赋,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六十年前,他们是被征服的藩镇。
但长安的公卿们没有想过吗?既然没入长安他们过得好好的,然后归入长安的怀抱,却要开始饿肚子。
那又有几人会对朝廷感恩戴德呢?所以今日曹、濮二州之上下皆反,非是今日之祸,而是六十年来所遭受的不公。
而现在朝廷已是对天下人不义,那下面的公卿、宦官、世家、土豪们,层层往下,有几人能讲义呢?
就如赵怀安自己所接触的,在西川,那么多人中,又有几个是讲义的?休说对百姓讲义了,就连自己袍泽兄弟也是反手可卖。
因为不义的人多了,最后反倒是义的人成了错了。
所以末世从不仅是秩序的崩溃,也是道德的崩溃。
而赵怀安既有廓清天下之志,那就不仅以武力去重建社会秩序,更需要给这道德丧乱的世界注入一个精神。
那赵怀安要注入的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义”一字,具体来说,就是复兴两汉之精气神。
如此,从军事和道义两个拳头入手,才能真正平定乱世,重塑乱世,也只有建立在这个之上的王朝,才有二百年以上之根基。
之前,军中就有人讲过,为何要去赈灾,他们武人就只管打仗立军功好了。
反驳的理由太多了。
这些曹州灾民别看现在是累赘,但这些人却是曹州一州之精华,只要保义军能吸收这些难民,将精华为己用,保义军的实力将再跃一个大台阶。
更不用说,赵怀安还看重这些人身上的反唐色彩。
他赵怀安不是来做大唐忠臣的,他要开创自己的时代,那就必须要集结一帮反大唐秩序的人来组建自己的反唐力量。
毕竟到时候,要是下面的人各个对朝廷忠不可言,那他赵怀安不也只能做个忠臣了?
此外,对于曹州灾民的赈济,还可以进一步在中原传播他“呼保义”的名号。
这一次是他在中原的第一次亮相,他日后能否在此地有威望,全看这一次的亮相了。
更不用说,这种事还能让兄弟们更加安心,毕竟谁不希望领导是个讲义气呢?
现在赵怀安连曹州民都愿意活,那就更不用说咱们这些随使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了。
义!不只是靠嘴说的,而是做出来的,这样才能让兄弟们都信,让天下人都信!
而赵怀安付出的是什么?他什么都没付出。
赈灾的米是汴州的,他赵怀安心疼个什么?
到时候在他赵怀安这边吃了米活下来的百姓,会念朝廷的好吗?只会认他赵大这个恩。
万不要说,这种仁德有什么用?
只说当年田氏能代齐,他的开端就是陈氏以大斗借出,小斗换回,去收买人心。
正如军心要收买一样,民心也是一样要收买的,而现在赵怀安却可以拿朝廷的米收买曹州人心,这是多大的好事?
不过朝廷的红利期过了,随着西门思恭开始卡脖子,赵怀安已经结束了遍地赈灾的富裕时代,而要开始精细赈灾,这个赵怀安已经有了大概的考虑,就等渡过这次难关,就可以着手实施。
……
一边想着,赵怀安马蹄声也惊动了大帐内的寿周将们。
寿州兵马使张翱在见到使君来巡营,连忙带着一众军将出帐迎接赵怀安。
赵怀安下马后,拍了拍张翱,安慰了句辛苦,然后就进了大帐,并坐在了上首。
一众寿州将站在一列,随赵怀安而来的保义将们和幕僚站在另一列。
赵怀安捏着马鞭,望向一众寿州将们,直接坦言:
“草贼不日就要带兵来到冤句,这一仗呢,有人说咱们避一避,退回汴州。但在我赵大的面前,没有不战而走这件事。既然草军要打,那咱们就和他们玩玩!”
不少寿州将都在点头,上头是个敢战的好汉,只要还是武人的,就不会有人不高兴。
直接点明态度后,赵怀安又说道:
“这几天,你们都与保义军合营,我保义军有哪些制度,我赵大是如何待兄弟们的,我想你们都应该了解了。我现在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一众寿州将们你看看你,我看看我,没一个敢说话。
赵怀安皱着眉头,对这些人呵斥道:
“我寿州子弟怎么成了这样?婆婆妈妈,像个娘们!有什么就说什么!”
于是,一个叫刘康乂的十人将胆子最大,上前说道:
“使君,咱们也想和保义军一样,能给你卖命!”
赵怀安抬头看了一眼这个刘康乂,认出这人算是和自己一个圈子的寿州豪侠,果然关键时刻还是看自己人。
随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