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九章 :真耶?假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九章 :真耶?假耶? (第2/3页)

外,四五十个藩镇中能称呼为雄藩的又是这些几个,他们要么是军事重地,如宣武、天平、昭义,要么就是浙西这些财赋重镇,这些地方的监军使一般品秩都很高。

    再往下基本就是一些为天德军、寿州等都防御使、都团练使处所置监军,这些人的地位是不能和藩镇相比的。

    至于再下面的神策城镇的监军就更不用提了,基本都是一些由八、九品刚入仕的小宦官充任。

    换言之,此时坐在赵怀安面前的这位杨复光基本是大唐权力机构的第二梯队,真正可以定赵怀安生死的人。

    而现在,赵怀安就如鱼肉一般躺在这位大权宦面前。

    ……

    其实赵怀安哪里不晓得进来后的危险?

    可这会和在陈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会他身后就是大军,他就算真的得罪了那位忠武军的崔节度,可一个文人领军又能对他这样的实力刺史能如何呢?

    可此时就不同了,他和一班保义将都在汴州城,一旦真的让那些宦官们动了杀心,他们这些人直接就要被一锅端。

    而且好死不死,随赵怀安一起进城的,基本都是保义都最核心的一圈人。

    一旦他们折损了,他赵怀安就算独自逃命奔出城,没了基本盘的他,基本就没了再战之力。

    到时候就算他再如何不甘,也只能灰溜溜地回光州舔伤口。

    日后有一事就和赵怀安现在的情况很类似,那就是上源驿之变中,李克用被朱温夜袭所住驿馆,随他入驿的数百亲从全部战死,唯有数人带着李克用逃奔出去。

    最后如何呢?不管李克用再如何气,丢失了最核心的军官团,连李克用都只能无奈北返。

    赵怀安对这个很清醒。

    他不会真的觉得自己对广大保义军的下层有多大的影响力,他给这些人保障,给这些人赏赐,但他距离这些人太远了,他只是这些士卒眼里的抽象使君。

    赵怀安真正能影响的是谁呢?

    就是此时随他入城的一众军官团,而这些军官团们又影响了一大批下层军吏,然后这些基层军吏再影响着普通的吏士,如此才构建起了一个上传下令的权力结构。

    所以赵怀安根本损失不起一点这些核心。

    你说赵怀安现在后不后悔和那帮神策军斗殴?

    他一点不后悔,因为这正是他的选择。

    他唯一要吸取的教训是,以后万万不能再因为下半身冲动而随意入城,更不能呼啦一下带着大半核心一起去浪。

    曹操之前鉴还远吗?

    至于为何这是他赵怀安的选择?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某物在给你带来增益的同时,就会在其他地方给你带来限制。

    就比如名声。

    赵怀安自创业伊始就有意识构建自己的名声,他晓得以自己无资的背景,要想在吃人的唐末中走出一条路来,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靠“仁义”二字。

    他为何常在军中讲《三国演义》?

    就是因为他赵怀安也在向刘备在学习,去学习刘备的创业密码。

    刘备什么身份?

    他和那些汉末群雄相比,他是真正的白身,什么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骗骗什么都不懂的底层,真正的权力上层,刘备是什么?他是什么也不是。

    可为何刘备从河朔到青徐,从青徐到汝豫,从汝豫到荆襄,往往每有基业便是破家逃亡。

    但每一次都会有一大批豪杰志士始终相随,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士族权贵,难道那些人是图那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吗?不就是因为刘备那无双的“仁”与“义”吗?

    正是这二字使得刘备与当时天下群雄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

    有豪杰志士认为曹操是明主,可却有大量心中仍存义礼,对过往政治秩序有规复理想的豪杰们,认为能匡扶汉室者,唯仁义的刘使君,所以誓死相随半个天下。

    可这些名声在给刘备巨大声望的同时,却也让他为仁义所累。

    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面前有十万百姓要随自己渡江,他刘备该如何选择?

    带还是不带?

    一个从幽燕起家的武人,打了半辈子仗了,他不晓得骑兵的机动性?他不晓得带着这样庞杂的队伍,一旦被追上就是死路一条?

    他都晓得,只是他没得选而已。

    他当然可以用各种话语去解释,然后独自率着军队南下,可从结果上,他就是将信任他的百姓抛弃给了曹操。

    他能与曹操所抗者,唯有仁与义。

    曹操不仁,他仁,所以仁者爱之。曹操不义,他刘备义,所以义者从之。

    这就是无论刘备跌了多少次,他都能东山再起的根本原因。

    可一旦这个“仁义”的名声破产了,那结束的不仅是刘备的政治前途,更是他一切。

    所以,纵然已预料到了结局,刘备依旧带着十万百姓浩浩荡荡南下了。

    这就是名声所累,不得不为之。

    而后面刘备在关羽死后,一定要挥兵南下攻打孙吴呢?要晓得当时他发兵东吴的时候,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去一年零七个月。

    所以刘备从不是因怒而兴兵。

    他也很清楚蜀汉和孙吴之间的战略合作的必要性,毕竟最早就是他认同诸葛亮的整体战略。

    可最后,刘备到底还是发兵了,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个“义”字。

    在蜀汉的权力结构中,他是以义去联结核心的元从们的,正如他们在白马义从时期所喊的,义之所在,生死相随。

    他们是一起创业的生死兄弟!

    所以一旦刘备的肱骨兄弟关羽以一种分外屈辱的姿态被昔日盟友杀死,如果他不报复,那他整个内部的元从核心都将义理破灭。

    到时候,他一个外地人怎么可能在蜀地呆得住。

    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劝说,刘备依旧还是要打这一仗。

    这就是为人主者所必须要面对的优势困境。

    也就是昔日给你带来竞争优势的东西,在日后也必然会成为你发展的困境。

    后世就做管理者的赵怀安能不懂这个道理?

    现在的他和当年创业的刘备一样,什么都没有,唯有一双拳头和一腔仁义。

    所以他拳头不能软,仁义不能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