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4章 他记性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4章 他记性好 (第2/3页)

想到林思成无意间找到新石器遗址的那一钎子:当时他但凡再往北来一点,一个月前就找到这儿了……

    正惊奇不已,两人又一怔愣:林思成让高章义先下班,说是明天直接探那三个灰坑。

    差不多快七点,是该下班,但这儿呢,不探了?

    抬眼一瞅,两人顿然明了:从这儿往教堂,也就百八十米,密密麻麻钻了上百个孔,每个孔钎出的土层都有十米以上。

    确实有瓷窑遗址文化层存在,但薄的可怜:最厚的地方还不足半米。

    特别是窑炉所在的那一块,就剩个烧焦的底儿,也就二三十公分。

    仔细再看:文化层下面是生土,上面全是建筑垃圾……

    谈武叹了口气:“问了村里的老人,推测在五十年代推台造田时破坏了一部分,七十年代初修渠取土又破坏了一部分。之后修教堂,修养殖厂,又破坏了一部分……”

    孙嘉木很想问一句:那你们的前期调研怎么做的?

    但看了看谈武,他又把话咽了回去。

    林思成手下就那几个人,踏察、试勘都不够,备调肯定是当地组织人做的。

    估计是年代太过久远,难度太大,所以做的不太细致。况且以五、六、七十年代的背景,肚子都吃不饱,谁还管你什么遗址不遗址,瓷窑不瓷窑?

    没有文献记载,就只能挨家挨户的问。但哪怕是七十年代初到现在,也有将近四十年,健在的老人还剩几位?

    至于教堂和养殖厂,估计是怕延误工期,所以当初瞒着没报。后来怕被被查出来罚款,就更不敢说的……

    林思成倒是很淡定,挨个看了看钎出的土层。

    “柴灰较多,煤灰较少,这处窑炉的大宗应该依旧以黑瓷、陶枕为主。青白瓷只占少部分……”

    说直白点:卵白玉的窑址并不在这儿,即便破坏了,损失也不算很大。

    关键就看,田杰那边有没有发现。

    正思忖着,手机一响,田杰打来了电话:暂时未发现窑址遗迹,但在固镇村西侧台地的沟底,发现了古河道遗迹。

    顿然,稍显沉寂的气氛轻松起来。

    用林思成的话说:只要探明河道,不管遗址埋多深,全跟透明的一样。

    林思成手一挥:“下班!”

    一群人乌乌泱泱,收工具的收工具,关机器的关机器。

    谈武连忙安排人值夜班。

    ……

    又三天后,一群人站在固镇村西的大坑旁。

    而不管是考古队员,还是特意被孙嘉木放了一天假,跑来参观的文物局的专家,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好消息:林思成万分确定,且心心念念的固镇村遗址找到了。

    上下两处,全部在村旁台地半坡的农田中,上称上八亩,下称下八亩。

    光是窑炉遗址就有三处,加淘洗池、拉胚房、晒胚场在内的作坊四处。另有水井、灰沟、石磨盘、瓷泥堆等遗迹。

    坏消息:面积不大,一千平方出头。依旧是金代窑址,时间比养殖场遗址还要晚一点,大概处于金代中期。

    虽然大部分都是白瓷,但全是粗白瓷,质量甚至不如古垛村出土的青白瓷。

    更坏的消息:遗址破坏的很严重,比古垛村养殖场、教堂遗址稍好点,但好的也有限。特别是窑炉部分,只剩最底部的烧结面遗存,连窑炉具体长什么样都没办法推测。

    保存相对较好的是上八亩四号作坊,发掘后地层剖面图长这样:

    T代表土层,H代表灰坑,F代表作坊。

    就右边标“F”那一块,地窨(地坑)院式作坊被压在一座废弃的窑洞底下。而建窑洞之前,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这儿有一座小砖厂。

    然后就地取土烧砖,把原本和民房地基一样高的台地,挖成了深近四米的一个大坑,导致遗址就剩了一个底。

    那个年代发生这样的这样的事情再正常不过,王齐志生气的是:调研时为什么没查到,这儿建过砖窑?

    但凡当地仔细点,就凭这处砖窑,林思成肯定会来看一眼,只要来看,肯定会扎几钎子。多的不说,至少能早发现一个月。

    根本用不着他冒着大雨上山看洪沟,更不用通过那座宋代的墓推断古河道走向。

    前后一个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