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1章 窑址就在这下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1章 窑址就在这下面 (第2/3页)



    田杰又看了看地图:“你刚才说的往周边试勘,周边指哪?”

    “龙门山往南,固镇一带!”

    林思成点了一下老窑头,又指了指中间用红框圈出来的位置:

    “老窑头全是山,但再往南,到固镇一带却是平原。矿虽然也有,但没那么密集。唯有一点:古代的固镇范围极大,包含上固、下固、东固、西固……即现在的樊村镇、僧楼镇两个镇的北半部分。

    东西二十多公里,南北差不多十五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勘测,无疑于大海捞针。所以,必须先找到一个锚点,然后根据线索,缩小勘探范围……”

    “什么线索?”

    “水!”林思成指着中间的那条黄线,“这是G209国道,国道一侧有条河,叫遮马峪。发源自乡宁县中部,蜿蜒往南,流经西坡、老窑头、上固、中固。进入樊村镇后,往西汇入黄河……”

    “而古代西坡镇的瓷窑、陶窑、紫砂窑之所以那么集中,一是因为西坡与固镇一带极为丰富的瓷土和陶土资源,其次,就是因为这条河……”

    众人恍然大悟,不停的点头:按照林思成的推测,所谓的锚点就是老窑头,然后顺着遮马峪河往南勘测。

    如此一来,基本可以将窑址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大致就是地图上标有樊村镇、僧楼镇以北的那一片。

    当然,前提是老窑头确实有瓷窑。

    王齐志半开玩笑:“最好有,不然能被本地人笑掉大牙!”

    顿然,车里哄笑起来。

    按照刘馆长等的人理解:考古勘测,不听田野所和考古队的建议,却听一个搞瓷器修复的瞎指挥,这不是胡闹吗?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搞瓷器修复的小伙懂得有点多。

    林思成倒无所谓:笑就笑吧,宋窑金窑不好说,但清窑肯定有。既便不在老窑头村,也肯定在附近,大致跳不过这一片。

    烧瓷除了有土,还必然得有水,就照着遮马峪河,照着古代存在过的河道遗址,迟早都能找到……

    差不多开了一个小时,车队到了老窑头村。

    山极多,一望无际,看不到头。

    台塬就如石梯,逐级而上。山顶之上,稀稀落落的座落着几座民房。

    “老窑头原本属乡宁县西坡镇,当时山地多,林地也多,所以人不少,差不多有五六百户。上世纪七十年代并入河津后,村里不停的开煤矿,地一年比一年少,人也一年比一年少。

    去年统计,全村就剩二十来户,基本都是老人,常驻人口不足五十人……”

    许副局长仔细的介绍,林思成举目眺望。

    山确实多,眼能所及,除了山还是山。

    矿也不少,车流如龙,烟尘弥漫。大好的晴天,眼睛里像是罩了一层毛玻璃。

    山下面,古河道的岸台上,残留着两座缸瓦窑遗址。

    大致看了看,车队下了山,开到窑址旁边。

    都是土木结构,一座相对完好,窑棚,窑顶都在。另一座外部坍塌,勉强能看出轮廓。

    高章义招呼了一声,领着队员带着仪器走了过去。

    “田所,高队,注意安全!”

    “放心!”

    交待了一句,林思成沿着古河道转了起来。

    这一转,就是十几天。

    田杰和高章义也探了十几天。

    ……

    前两天,给两座土窑做了简单防护,然后开始探。连着半个月,结果就找到了几块破瓷缸和一些烂瓦罐。

    除此外,再什么都没有。

    地方就这么大,也没必要往深里探。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不在这里,要么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瓷窑。

    刘明和许承严站在坡顶上,看着在窑外面转悠的考古队。

    “刘馆长,他们在干什么?”

    “说是在找黑瓷片!”

    “窑里都找不到,窑外就能找到?”许承严一脸古怪,“再说了,他们找的不是细白瓷窑吗?”

    刘明也有些想不通。总感觉这些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这儿的瓷土杂质多,颜色深,烧黑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我记得,没有哪本史志中有过记载?”

    许承严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