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3/3页)
还有桃花坞,双鹤斋,前后存在就五六年,名字改完到现在都快三百年了,谁还能记那么清楚?
所以,不是郝钧和赵修能眼力不够,更不是他们经验不丰富,而是林思成太妖孽……
一时震憾,愕然无声。
过了好久,王齐志猛吐一口气:“这样的东西,是怎么到一个道士手里的?”
几个顿住,不停点头。
到这一步,真假不难判断,鉴定纸张、墨迹、印泥成份,以及乾隆笔迹就可以。
但除了真假,想要利益最大化,还要看是否递藏有序,以及来历。
也千万别小看这两点:2009年,河南农民朱云拿家传的乾隆真迹,《嵩阳汉柏图》参加火遍全国的鉴宝节目,最后被专家刘岩鉴定为赝品,用十七买走。
又过了一年,京城保利秋拍,拍了整整八千七百三十六万。
事后都说专家心太黑,朱云太老实。但好多人不知道,上节目之前,朱云找过的专家不下十位,但每次的鉴定结果就两个字:赝品!
要问为什么?
2009年,还用直板手机的年代,见过乾隆真迹的专家有几位?
再一看,除了乾隆自己的十方印,多余连一方鉴藏章都没有,你敢说这是乾隆真迹?
再一问哪来的……祖传?
呵呵……
别说十七万,两兄弟前后卖了四五年,七万都没人要。所以最后才卖的那么快。
反过来再看《柳庄神相》:印倒是挺多,注解更多,约等于鉴藏题跋。但问题是,全是道士?
甚至于是谁都不知道,还不如一方印都不盖,多余一个字都别写。所以林思成刚看到的时候,才说暴殄天物,糟蹋东西。
如今想要卖高价,就只能想办法查清来历……
林思成想了想:“有关樊清和的记载,只有地方志中的寥寥几笔,故宫的史料中有没有记载不知道,但估计不好查。
因为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下旨捣毁宫内所有斗坛、丹房。同时烧毁与雍正修道、炼丹、服饵的所有资料,又下了封口令……”
“当然,只是不好查,珠丝马迹还是找到一些的!”
林思成环指了一圈:“又是亲王印,又是御笔,又是御容画像……能把这些东西带出宫,只有一个可能:御赐!但问题是,圣眷如此之重,怎么可能在历史上籍无名?”
“就说一点:樊清和能入宫,必有谕旨征召,地方官府必有备案。就算宫中的资料全被乾隆烧了,但甘肃地方史志肯定记载了下来,不可能查不到……但问题是,还真就查不到?”
“所以我怀疑,清和道人出宫后,可能改了名,甚至他压根就不是兰州人。不过离京城比较远,相对偏僻,就跑到了甘肃……原因不难猜:怕乾隆反复无常,秋后算账……”
赵修能左右扫了招:“如果是被逐出宫的,既便是御赐,也应该被全部收回去。”
“赵师兄,不一定是撵走的,也可能是主动请辞!因为当时乾隆并没有把雍正征来的道士全都赶走,赶走的只是炼丹的那一部分,留下的也不少。比如娄近垣……”
林思成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几个人围了上来。
娄近垣,师事龙虎山三华院道士周大经。雍正五年,随天师张锡麟赴阙朝贺(入京面圣)。待值京师,备员法事,兼职御诊(给雍正看病)。
雍正八年,(雍正)赐娄近垣御笔对联一副……
雍正九年,(雍正)疾患未安,遂命娄近垣治之,病始愈。治帝病有验,封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
雍正十二年正月,赐娄近垣御笔匾额,御书对联一副,御制诗一首……
元日(乾隆登基当日),诰授娄近垣晋秩三品,荣及祖、父、家人……
乾隆元年(登基次年),敕娄近垣带管京师道箓司印务,东岳庙等处正住持,馀如故。
乾隆三年,赐娄近垣御书对联一副……
乾隆五年,赐御制诗御书一幅……
乾隆八年,赐大光明殿(清代皇家道观)开派传道……”
乾隆十五年,御封妙正真人,赐金鼎、玉炉。兼理道箓司(清代掌道教事务最高机构),兼龙虎山提点司……”
密密麻麻几十条,从雍正五年入京,到娄近垣去世的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四十八年间,娄近垣的赏赐就没断过。
又是御笔对联,又是御笔作诗,又是御笔匾额……光是雍正乾隆亲笔题字的印章,就有十三方。
并策封娄近垣的父祖家人,兼理天下道门。
甚至当时的龙虎山都是娄近垣在管,他三品,正义天师张遇隆却才是五品,见了他反要行礼,可见圣眷之重?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他会治病,且医术奇高。估计也是因为娄近垣的原因,雍正才多活了两年。感念于此,乾隆才优厚至极。
反过来再对比:樊清和的这几件,突然就合理了好多。
因为樊清和也会治病,史志上请的清清楚楚:刘一明……十七岁时身患重病,前后五年,访遍晋、陕、甘三省名医,百药不医……遇樊道人,病始愈。
说不好他在宫里六七年,也一直在为雍正治病。雍正感念之余,赐了那樽双鹤炉,并那方印。
而且他与乾隆还有师徒之宜,再那幅《长春真人》:贺长春真人寿,弟子樊正则敬上。
与之相比,比起娄近垣的圣眷之重,赏赐之多,桌上的这些简直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