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格外充实的月球之旅 (第3/3页)
如果电池温度接近45度,我们就停下来休息一会。”
韦旭航说:“明白,教授!”
他内心感慨,教授这是第一次来,对于整个月球基地本身、各类设备的运行机制、危险参数都了如指掌,不愧是教授。
45℃就是敏感的电池温度,万一电池爆炸,那他们还要走回基地把备用电池给运回来。
半小时后,他们回到基地防护区。
气闸门外,地面铺设了钢合金轨道,方便重型设备进出。
模块被缓缓推入装配车间。
车间是低压氮气环境,温度保持在15℃,以减少金属热应力变化。
韦旭航走下车,拆除运输加固带。
林燃将四个支撑腿展开,电动液压杆将模块平稳降落到基础平台上。
“定位孔对准……好,锁定。”他确认定位孔已嵌合。
随后,林燃接入主供电线缆,插头是双重密封的航空插接件。
信号线除了连接月球基地外,还能直接连到地球的控制中心。
显示屏亮起,一排自检项目依次变为绿色:冷却系统正常、打印喷头温控正常、月壤进料仓待装填。
随后他们把一车月壤倒入进料仓。
韦旭航吐槽道:“这可是上上次我来月球和钱飞两个人,劳动了整整三天的成果!”
月壤颗粒先经过真空筛分机,分离出大于2毫米的碎石,再送入高温烧结炉。
炉温升到1200度,月壤中的氧化物被部分还原,剩余的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在高温下熔融成可挤出的浆料。
第一道打印命令下达,打印一块 50厘米见方的六边形结构砖。
喷头沿着设定轨迹移动,每层厚度 5毫米。
冷却风口吹过,防止材料在真空中急速收缩开裂。
二十分钟后,第一块月壤砖成型。
林燃蹲下,用测量尺和游标卡尺检查尺寸,误差不到 0.3毫米。
“这是奇迹!”雷君说:“这是月壤打造的砖!”
弹幕更是被666疯狂刷屏。
这张直播截图,在全球的社交媒体上疯传。
“见证历史,人类历史上第一块由月壤打造的砖!”
“我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人类用月球上现有的原材料打造月球基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Ohhhhhhh!”
“太不可思议了。”
林燃想了想,问道:“雷总,你觉得这玩意拉回地球卖,定价多少合适?”
雷君说:“这取决于成本,成本多少,你定价是成本的十倍,我觉得大家都会买单,当然前提是确定它没有辐射。
如果有辐射,那即便大家想买,也不会允许在市面上售卖。”
林燃点了点头:“有道理。”
他接过月壤砖,用穿着宇航服的手轻敲砖面,发出沉闷的回声。
“强度应该够了。”韦旭航说。
人类历史增加新的一条:2024年7月12日12:42,月球南极基地完成首次就地资源制造。
“所以这东西主要是用来作为外面,电磁轨道的骨架用。”林燃接着说道。
他鼓掌道:“好了,雷总我们现在要做下一个工作,那就是对低温环境下的芯片进行检验,检验结束后,我们在月球的主要工作就完成了。”
雷君惊讶道:“这么快吗?”
林燃说:“快吗?我觉得不是很快,另外因为这是去阴影区进行测试,所以我一个人去就好了,雷总,你回基地先稍作休息。
雷总,我知道你肯定对超导芯片感兴趣,但问题是阴影区的环境复杂,实验室也很逼仄,你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地球上的网页看直播。
把小米眼镜给我,我来负责直播。
或者等回到地球之后看回放。”
雷君点了点头,他不同意没有任何作用,在月球上只有接受的份。
不过怎么想,怎么感觉奇怪,自己千里迢迢在月球上,看月球直播,这叫怎么一回事?
数据从月球传输到地球,再从地球传输回月球,自己在月球看直播的延迟甚至比地球还要更高。
林燃从月球基地里,拿着一个银色的真空保温箱,离开了基地。
这是从地球上带来的,温度保持在地球的26度,在低温情况下,超导性会显现,它会被激活。
雷君早就猜测这个箱子里是超导芯片,结果证明了他的猜测。
“教授不会有什么意外吧?这里到阴影区域还是有一段距离。”雷君心想。
只留他一个人在月球基地休息,韦旭航负责开月球探测车把林燃送过去。
到达光暗交织的边缘后,林燃沿着韦旭航他们铺好的缆道缓缓走向陨石坑阴影区深处。
实验室并不华丽,是一个半地下钢架结构,外层覆盖了三层防微陨石冲击的涂层。
远不如月球基地那么吸引人的眼球。
照明全靠便携式冷光灯板,光束在真空中显得有些孤独。
墙上是一排低温兼容的测试柜,银白色面板上闪着绿色状态灯。
在恒温更衣室,林燃换上低温作业服,随后提着银色保温箱走进实验室。
多说一句,ai眼镜靠作业服保证稳定运行,不代表小米眼镜能在零下173度的环境下还能工作,这已经超出地球消费电子产品的要求了。
“芯片真空包装完好,过程中的运输震动不超过 0.3g。”林燃一边把保温箱固定在工作台锁扣上,一边看着运输过程中的具体参数。
他先在洁净舱的缓冲间去掉最外层的运输锁,真空箱的内壁立刻冒出一层白霜,这是残余气体遇到低温瞬间凝结。
芯片被固定在一块陶瓷基板上,封装厚度不到0.5毫米,边缘用银焊封死。
林燃操作机械臂将基板送入低温测试腔。
测试腔本身温度比外界还低两度,通过多级辐射屏蔽保持极端稳定,上下波动不超过0.02℃。
第一步是电阻曲线扫描,林燃输入启动指令,腔内的精密引线逐一接触芯片的测试点。
显示屏上,阻值曲线在-183℃以下迅速跌至零,稳定在仪器噪声下限。
“零电阻确认。”林燃说,他的声音会传回地球,控制中心的工程师团队能听到,在看直播的观众们同样能听到。
他的语气很平静,但地球上的华国人可不平静。
文昌控制中心,响起一阵欢呼,大家互相之间能看到各自脸上的兴奋和激动。
最重要的超导性确定了,其他就是慢慢解决的问题。
温度的变化没有影响超导性,这是最好的消息。
弹幕更是狂发6,大家只能用这样的表达来抒发内心激动的心情。
第二步是临界电流测试,林燃逐渐调高电流,从1毫安、10毫安到100毫安逐渐往上加,曲线失重都保持平直无阻。
一直当电流提升到1.2安培的时候,曲线上出现轻微波动,超导状态边缘的涡旋运动开始影响传导。
“临界电流在1.18安培。”林燃报数。
第三步叫量子干涉测试,这是演示芯片量子级灵敏度的关键步骤。
测试腔外的微型磁场发生器制造出几个皮特斯拉量级的磁脉冲。
屏幕上出现了周期性振荡的干涉条纹:清晰、对称,没有任何相位漂移。
“我们这样让他直播真的没事吗?”
“没事,除了阿美莉卡,其他国家能跑到月球去做测试?阿美莉卡去月球的话是好事啊,他们的精力消耗到航天竞赛上,总比在全球各地搞事要好吧?
再说,这充其量算是有限开源,大把的技术细节,没对外公布。”
“也对,老美要登月,他们起码得重新找到几十万的产业工人,他们要是能做到这点,制造业和国际金融,这两头最多只能要一头,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发生在燕京的对话,显示出,这次直播林燃充分和燕京方面沟通过,这不是技术泄露,这是提前预设好的一次秀肌肉行为,面向全球的一次秀肌肉。
林燃盯着屏幕,把最后的测试报告保存到本地,然后通过网络传递回地球链。
“.对前端参数偏差敏感,量产需抽检容差。”
数据打包:R-T、I-V、Ic(B)I_c(B)Ic(B)、V-Φ、噪声谱、S参数”
芯片被缓缓退出测试腔,重新封装进真空盒,外壳贴上“通过”标签。
在地球阿波罗科技的档案管理里,这将被记录为CWCD-01:沙克尔顿超导芯片原型。
林燃在月球阴影面的实验室呆了整整四个小时,完成了测试和记录的全过程。
数据传输回地球后,由地球的工作人员撰写报告。
林燃把该做的实验,逐一完成,确定了超低温超导这条路是可行的
地球上微博热搜置顶只有一条:
“超低温超导月球测试成功”
没有别的,只有这个。
点进去是百花社的社论发在微博上:
“零阻抗的飞跃——我国在月球南极完成超低温超导芯片在轨测试
燕京时间7月12日13时42分,在距地球38.4万公里的月球南极沙克尔顿陨石坑永久阴影区,我国月面科学试验站传回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完成了首块月球原位制造超低温超导芯片的全参数测试,所有关键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标志着我国在极端低温条件下的前沿材料与量子器件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在月球南极,科研人员只需构建屏蔽与控温系统,即可获得长期、稳定、低干扰的物理条件,正是这一独特优势,使月球成为超导材料、量子器件和深空探测核心电子设备的理想试验场。
‘芯片进入零阻态的转变非常干净,临界温度、临界电流密度都达到了预期上限。’文昌控制中心超导芯片的有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他说,科研团队在月面搭建了真空防振平台、磁屏蔽系统和四探针精密测量链路,对芯片的电阻-温度曲线、临界电流、微波谐振特性及磁通噪声谱等指标进行了全流程测量.”
林燃回到月球基地后,雷君鼓掌恭喜道:“教授,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