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仗节死义,翰林风骨 (第2/3页)
北京城去。
现在仇鸾没有镇守边关的权力,却在京营大撒币。
十二团营,各级将领。
哪一个没拿过他的“金豆子”?
陆炳很欣慰。
这样的人,确实可以向陛下交差了。
当然还得拿下一批京营中低层将领。
不过这群人也多为勋贵出身,或者沾亲带故。
陆炳是亲自参加过武举的,清楚里面的水有多深。
若说文官需要科举考试,凭着真才实学考出来,不然即便是首辅的儿子以举人入仕,都是要被旁人嘲笑的。
武将地位看似低下,但世袭的制度,确保军中将领的位置牢牢地掌握在这群人手中。
此前兵部尚书毛伯温想要整顿军务,将京营十二团营重新回归三大营阶段,结果步履维艰,即便在首辅严嵩的护持下,也落得个黯然收场的结局。
正是这群勋贵子弟在京营里面煽风点火,阻挠改制。
趁此兴大狱的机会,将这群清理一批出去,同样是为国除害。
“细细审问!”
就在陆炳大笔一挥,重点勾出几个名字时,朱七快步走入,凑到耳边低语片刻。
“暗卫这群贼子!”
陆炳脸色沉下:“竟敢真的对翰林下手?”
……
“陛下!陛下!老臣俱是肺腑之言啊!”
“放肆!放肆!拖出去!廷杖二十!!”
薛侃的双臂被左右架住,狠狠地朝外拖去,身后是气急败坏的虎啸龙吟。
就在刚刚,不见外臣的天子,破格在乾清宫内接见了翰林学士薛侃。
这位如今已是文坛大儒,更有言就立嗣之事,与之探讨。
奏疏呈上后,朱厚熜龙颜大悦。
有张璁桂萼的事迹,这位自然认为,又有一位朝臣出来,愿为其行为提供理论背书的分量。
儒家重礼,纵使贵为九五之尊,亦不可肆意妄为。
当年明太祖虽将孟子牌位移出孔庙,以示对民贵君轻之说的否定,推行乾纲独断之治。
然终究难以脱离儒家理论的窠臼,凡事仍需讲究礼数与道理。
大儒的背书,便是最佳的注脚。
当年是奉亲父,如今是虚太子。
皆是借儒家之礼,行帝王之权。
然而君臣一番问对,薛侃的话语,让朱厚熜震惊了。
薛侃根本不是来为他不立太子背书,恰恰相反,他是来为必须立储谏言,甚至将天象异变都囊括其中。
为何老天发怒?
因为东宫久虚,国本动摇!
朱厚熜忍了又忍,最后实在没忍住,被这贴脸开大,将手中的玉如意摔得粉碎。
“此人是死谏!”
“没想到继左顺门之后,竟然还有这等人!”
此时内侍左右架住薛侃,拼命往外面拖,得知消息的暗卫首领张佐与高忠赶至。
交流了一下眼神,都看到了对方视线里的无奈。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左顺门哭谏一事,成士林之殇——廷杖一百八十余人,当场毙命者十七,下狱流放者逾二百。
此后朝堂噤若寒蝉,时人慨叹,衣冠丧气,风骨尽失,诚可叹也。
然细究其实,较之大礼议反对者所宣扬的严重,有气节之臣何尝绝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