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越来越没有底线 (第2/3页)
消息从何而来?”
“司礼监刚透的风声!”
薛侃松开他,抚掌而笑,眼角皱纹里都漾着喜色:“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如今中兴盛世,只缺储君,老夫这便拟折,请陛下早定国本……”
“薛公且慢!”
海玥反握住对方手臂,声音压低:“此事干系重大,不如待宫中明发上谕,群臣再进言不迟。”
“嗯?”
薛侃笑意骤敛,鹤目圆睁:“明威,你此话何意?”
何意?
自然是这次立储的风向,完全是皇帝在钓鱼!
如果乾清宫内,海玥和朱厚熜没有交流“育儿经验”,那还好说。
但经历了那一番交流,海玥就百分百肯定,天子绝对不可能在这个关头,立定太子。
而消息由司礼监传出,看似可信度极高,实则就是审视群臣的态度。
怪不得当时直接让他与夏言离开,这亦是一种君臣默契。
考验一心会是否一心的时候到了。
只是这等试探,实在诛心。
不可否认,有些臣子提议立储,确实抱着从龙之功的想法,等到新君登基后,肯定会对当年提议立储的官员生出好感。
但也有许多臣子完全是出于公心。
毕竟没有储君,一旦当今天子有个三长两短,龙驭宾天,纵有立嫡立长旧制,但传嗣继位时,难免有个波折。
东宫早定,方是社稷之福。
一心会中,多是这样的刚直之士。
海玥挑选成员,从来是宁缺毋滥,看重能力,也看重品性,拔擢的就是国家栋梁。
或许无法保证他们一直如此,总有堕落沉沦,渐行渐远的。
但至少大部分都是能臣贤臣,这是一股能令国家强盛的新锐力量,恰恰也是最支持立储的。
现在朱厚熜却几乎明示,让他在关键时刻知会上下,对立储之事缄口不言,岂非专门针对忠臣?
薛侃就是如此。
这位老者脸色沉下,语重心长地道:“明威!莫要一味妄揣圣意!逢迎媚上,非臣子之道!立储之事是我等翰林必须要谏言的,你不必再劝了!”
说罢再不多言,拂袖而去。
“唉!”
海玥目送着这位老臣渐行渐远的刚正背影,轻轻一叹,再转向乾清宫的方向,眼中寒芒闪烁起来。
……
“宫中放出消息,陛下有意立储?”
严府之中,父子俩安坐。
严嵩又老了些。
六十多岁的人了,又遇上君王离线,每日有处置不完的政务,自然免不了过度操劳。
看得久了,他的眼睛已经越来越昏花。
坐得久了,腿脚也全然不似以前灵便。
当然,这样的首辅干着,哪怕再累,严嵩也甘之如饴。
都是为了大明朝嘛!
可此番宫变,陛下遇险,也让严嵩大惊失色。
身为首辅,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不希望如今的天子有个三长两短。
哪怕对方不好服侍,至少近乎宰相的权力,在自己手中。
换一位新君上位,一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