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崇祯:当年太祖要是有口饭吃,又哪里来的大明? (第3/3页)
情始终是有些打皇帝的脸的,容易让皇帝感到尴尬与不悦。
但是很明显,这个老人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所以不等崇祯发问就直接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出来。
这让罗汝才不禁感到有些无奈与尴尬。
伴随着老人这一开口,他身后的其他几个农民也纷纷忍不住了。
其中一个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只见她先是擦了擦眼泪,然后抽噎着说道:
“陛下,俺是陕西延安人氏,因为灾荒家里吃不起饭,饿死了好几口人,后来俺家男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就是为了有口饭吃。”
“可是他运气不好,半路上摔断了腿,伤口感染又没有药物治疗,死在了半路上,只留下俺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陛下,俺们只是想有口饭吃,俺们也不想造反啊!”
“俺们要是有口饭吃的话,俺家男人也不会死了!”
妇人的声音充满了悲痛与无奈,她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刀,刺痛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紧接着,一个十三岁左右的男孩也站了出来,然后哽咽着说道:
“俺也是陕西人,那年延安闹了旱灾,官府还要来逼税,俺家拿不出钱来,带头的官差就打死了俺爹。”
“后来李自成过来把那狗官杀了,然后俺就跟着李自成造反了,因为不造反的话,俺就活不下去。”
男孩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坚定与决绝。
随后,在场的其他农民也纷纷站了出来,说起了自己造反的缘由。
他们的声音虽然不大,甚至有些话都词不达意,却还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着这个时代的苦难与不公,也诉说着他们对生存与尊严的渴望与追求。
听着这些话,罗汝才此刻简直悔不当初。
但是大庭广众之下,罗汝才也不好让其他人闭嘴。
因此他只能继续跪在地上。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一众文臣武将连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此时此刻,崇祯的脸色已经十分难看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愤怒与无奈,仿佛在压抑着心中的怒火。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有人觉得罗汝才这些人大概是要遭殃了。
毕竟当着皇帝的面说朝廷怎么怎么不好,说他们为什么要造反,这简直是打皇帝的脸啊!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尊严与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任何敢于挑战皇帝权威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紧接着就在这时,崇祯终于开口了。
“唉!”
先是一声重重的叹息声响起。
下一秒,崇祯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然后走下了龙椅。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王承恩赶忙追了上去。
只见崇祯快步来到老人面前,然后一把握住老人的手说道:
“老人家,是朕对不起你啊!是朝廷没有及时救灾,这才让你们受了这般苦难,这是朕的错,是天下的错!”
“想当年太祖他老人家要是有口饭吃的话,又哪里来的如今的大明呢?”
此时此刻,崇祯向眼前这位老人表达了深深的歉意与愧疚。
然后崇祯又看向了其他人:
“你们都没有错,错的是大明,错的是朕,朕对不起你们。”
话说到最后,崇祯不禁潸然泪下。
他或许不算是一个好皇帝,没有带领大明走向繁荣与富强,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君。
如果可以的话,他当然也希望带给百姓安宁与和平,只是他再怎么努力也没能救得了大明,最终造成了眼下这样的场景。
想到这里,崇祯更是直接哭出了声。
当看到皇帝居然当着他们的面哭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几个农民也是感同身受。
他们想起自己曾经的苦难与不易,想起自己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挣扎与奋斗,不禁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面对这一幕,朝堂之上的大多数文臣武将们都有点懵逼。
因为他们实在是无法共情这些社会最底层普通的百姓,毕竟他们这些人中除了少数出身寒门之外,大多数都是世家勋贵出身。
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与尊贵地位,怎么可能同情这些底层的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