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趁着崇祯过寿,农民军来卖惨了! (第2/3页)
候适宜的地方,恐怕一年种三季也不在话下。
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粮食危机便能得到大大缓解。
不过让朱慈烺感到颇为意外的是,大棚这玩意儿其实在明朝这个时候早就有了雏形。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它并不是用来种粮食的,而是被花农们用来种花。
比如,明朝《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详细记载,北京等地的花农们会利用地窖、火炕和纸窗覆盖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培育娇艳的花卉,像牡丹、芍药等名贵品种,或者种植一些蔬菜。
这种种植方式被称为‘堂花’或‘熏花’。
具体方法是通过燃烧马粪等产生热量来提升温度,并用透光的油纸覆盖,形成一个简易的保温透光环境。
这种技术,就是中国传统的温室大棚。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种花而不是种粮食,原因其实很简单。
毕竟在古代,种花的价值远远高于种粮食。
因为能种得起这种花的大多是富贵人家,他们从来也不会缺粮食吃。
而朱慈烺就是打算从这种传统的种花技术开始研发改良,将其应用到粮食种植上。
其实他也曾想过研发塑料大棚或者玻璃大棚,但仔细思考之后,还是无奈地放弃了。
因为塑料大棚研究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以目前明朝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具备研发的条件。
至于玻璃大棚就更别提了,虽然他自己心里清楚玻璃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但是真要制造出适合大棚用的玻璃,那成本可就高得离谱了。
而且,玻璃质地脆弱,运输也不方便,毕竟他可是想要将大棚技术普及到全国各地的。
再者说了,他还指望着利用玻璃这一稀罕物件大赚一笔呢。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这种传统的土方法。
一来价格便宜、二来技术简单。
当然,这些工匠们也没有辜负朱慈烺的期望。
他们先将地下向下深挖一米左右,在挖好的地面上均匀铺上一层稻草和草木灰。
稻草和草木灰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地上冻,为后续的种植环境提供基础的温度保障。
接着,选用经过桐油和鱼油充分浸泡处理的麻纸或绢布,将其精心制作成透光性能良好的材料。
在建造温室主体时,使用泥砖或者夯土在四周砌筑厚墙,这种厚墙结构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储存白天的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起到蓄热保温的作用。
温室的支撑结构采用竹木搭建框架,竹木材质轻便且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满足温室的基本承重需求。
随后,用柔韧的藤条对竹木框架进行缠绕捆绑,确保各个部件之间连接紧密,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关于温室内部的温度调节,主要使用蜂窝煤作为热源。
蜂窝煤燃烧时间长、热量释放稳定,能够为温室提供持续的温暖。
当然,木材等传统燃料也可以作为替代选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如此精心设计和搭建,整个温室已然初具后世温室大棚的典型模样与功能特征。
这个温室大棚占地约有一亩地,就坐落在东宫之内。
这也是朱慈烺自己特意要求的,因为他想要时刻观察这大棚到底能不能行。
为此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到大棚前,仔细查看里面的作物生长情况。
如果实验成功的话,明年就可以开始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就在朱慈烺这边热火朝天地忙着搞温室大棚的时候,京城之外,一队从陕西而来的队伍缓缓而来。
队伍的两边是身着整齐铠甲、神情严肃的士兵,而中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投降了朝廷的罗汝才。
没错,罗汝才终于进京了!
因为朱慈烺之前交代过像罗汝才这样的农民军首领投降之后是必须要送到京城的,再加上眼下正值崇祯的万寿节,于是孙传庭就把罗汝才当做一份特殊的“贺礼”送到了京城。
毕竟农民军首领主动投降朝廷,这对于朝廷而言着实是一件大喜事。
因此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