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权力的争斗往往就是如此朴实无华 (第3/3页)
船之利,确是厉害!”
韦孝宽显然没有占到便宜。
韦孝宽等人以前不是没有与梁军交过手,不过那时的梁军并不是全盛状态。
在汉中与关中之间的山地之中,在南阳北部,梁军的确不是他们的对手。
可这里不同,江淮水域的梁军处在全盛状态。
利用交错纵横的水网,梁军的水军可以快速穿插,战术多变,而他们的骑兵部队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完全发挥不出实力。
元欣对此,早已经了然。
相比于关中出身没有见到过梁人水军的韦孝宽,元欣这位北魏的宗王,对于梁军更加熟悉。
毕竟,北魏和南梁这几十年来打生打死,十几万人级别的大规模战役打了都不止一次了。
“梁军所用之马,多出于西南,马小耐力很强,不适冲锋,多为侦查、运输之用。少许军中精骑之战马,也是与吐谷浑互市而来,宝贝得很。梁军的骑兵不如我们,可水军却很强悍。楼船、艨艟、斗舰、火舫等大小舰船不下数十种,各有各的用处。我们看见他们的水军,正如他们见到我们的骑军一般。”
韦孝宽听了,点了点头。
刚进入彭城之时,韦孝宽对于梁军多少有些轻视。不过亲自南下和梁军碰了碰之后,他才发现梁军的战斗力并不弱。
越是水系复杂的地方,梁军的战斗力越强悍。梁军的水军在江淮之地,甚至比北方草原上的胡人游骑更加难缠。
江淮之地,可谓梁军的主战场。
淮水以北,中原水系繁多,但并不复杂,骑兵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水军却很少能够找到主场。也因此,宋文帝元嘉北伐之后,南朝变得更加务实了,务在彭城、寿阳之间。
元欣见韦孝宽如此,心情很好,继续道:
“梁人不善弓马,但军中多备弩,配合舰船,我们的骑兵根本奈何不了。”
韦孝宽想了想,问道:
“以前魏军是如何赢的?”
韦孝宽这么说,显然没有将自己当成是魏军。
元欣也不在意,事实上,他也越来越不把自己当做北魏的广陵王了。
“梁军北伐败了,我军再南下,遇到的阻力就小很多了。当年太武帝能饮马长江,也是在宋军北伐战败,失去了主力之后,才得以实现的。”
韦孝宽听了,有些明白了。
“梁国的太子萧纲不久之前到了寿阳,犒赏将士,三军振奋。看样子,梁军并没有主动出击的迹象。”
元欣听了,安抚道:
“梁军不北上,我们就守好彭城,经营好两州之地,积累粮草军械。尤其是下邳之地,要好生经营。梁军北上,我等南下,必由此地。”
韦孝宽听了,点了点头。
“属下明白了!”
……
寿阳。
“有劳陈将军南下了!”
萧纲见到陈庆之时,很是客气。
陈庆之是萧衍的棋童,也是梁国之中声名响亮的大将。
从过去的韦睿、曹景宗、裴邃,到不久之前逝去的韦昭,再到如今的陈庆之、兰钦、羊鸦仁,南梁从来不缺乏大将。
甚至可以说,将星璀璨。
但南梁用兵,多以宗室为主帅,再以这些大将为辅,进行作战。
好处是能够有效制衡将领之权。
坏处是梁军的水平直接与领军宗室的水平挂钩,而这些年以来,南梁的宗室越来越拉胯了。
比如当年萧赞接手彭城,陈庆之就是辅佐。结果却是萧赞投敌,梁军大乱,陈庆之率部独保。
好在的是,太子萧纲知道江淮防线的重要性,也知道陈庆之乃是萧衍的心腹,并没有做出逾矩之事,充分听从了陈庆之的意见。
“殿下如此说,末将愧不敢当。”
萧纲拉住了陈庆之的手,这位名将身材瘦弱,并不魁梧。
“不久之前,魏军大将韦孝宽南下,吃了败仗,还是陈将军指挥得当。陈将军以为,魏军会大举南下么?”
陈庆之摇了摇头,道:
“恐怕不会,如今的那位秦王并非好大喜功之人。”
萧纲需要一场大胜,不过他并不想要率军北上,想的是诱敌深入。当初在汉中,他在侯景手中吃了大亏,知道厉害。
“如此,真是社稷之幸!”
萧纲这么说,可他的想法却瞒不过陈庆之。
陈庆之并未多言,跟在萧纲身后,看着自己越加枯瘦的手,心中忧虑。
南梁看似繁盛,内部却是危机重重。
殿下啊,您真的知道北面那位秦王的厉害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