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499章 高强度的讨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第499章 高强度的讨论 (第3/3页)

的研究不够深入。最适合超重型水压机的框架应是板框组合式,这种设计在漂亮国、苏连及其出口到法都国的大型水压机中都有应用。

    然而,为了达到同样的性能,我们需要精确计算结构应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预应力钢丝缠绕结构作为替代方案,尽管理论上可以满足需求,但由于材料和技术限制,可靠性难以保证。”

    “其次,设备振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实验阶段我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最后,国内没有符合标准的液压油也是一个障碍。

    要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时间进行研究。

    遗憾的是,在我退休后,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项目也就此搁置了。”

    老院士谈起这些技术问题时如数家珍,情绪激动,甚至需要孙女沈艺卿的帮助才能平静下来。

    当提到现在的技术是否能解决当年的问题以及6.8万吨水压机的审批时,沈鸿的眼神流露出对项目的渴望与担忧。

    虽然现在航空产业受到重视,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但考虑到过去的最大吨位仅为3万吨,直接提升至6.8万吨仍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不过,一旦实现,将为国内生产飞机部件带来新的机遇。

    颜永年教授补充说,由于沈老年纪已大,精力有限。

    他将负责详细解释更多细节,毕竟他在模锻压机设计工作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有更充沛的体力来进行详尽说明。

    随后,他们离开了房间,让沈老得以休息,并转移话题聊了些轻松的内容。

    许宁心里清楚,90岁的沈老不太可能全程参与这次高强度的讨论。

    对他来说,能够通过沈老牵线搭桥见到颜永年,就已经达到了此行的主要目的。

    然而,当颜永年开始讲述模锻压机资料的情况时,许宁还是感到一阵意外。

    “一部分?”他下意识地重复道,以为接下来会是技术细节的补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