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迁都 (第2/3页)
稳妥,毕竟,北京才是他曾经的势力范围,心中自然多了几分安定。
然而,若将朱棣的决策仅仅归结于此,那未免太过小觑了这位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
其实,朱棣心中很清楚,自己既已坐拥江山,又怎会畏惧些许顽固分子的捣乱?
事实上,朱棣身为一位久经沙场的皇帝,深知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来自长城以北的蒙元政权,那些游牧于草原之上的民族,始终是大明王朝的心头大患。
朱棣将大明王朝的首都选定在北京,正是出于对这一威胁的深刻认识。他明白,将都城设在此处,能够更有效地抵御那些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古代封建王朝都会将所有的资源——政治、经济、军事、人口等,全都集中在其首都地区,以便于皇帝的统治与管理。
从燕京到抵抗草原游牧民族的最前线——八达岭长城,全程又不过一百四十里。
在交通不便的这个时代,这样的距离堪称得天独厚。它极大地便利了守军的调度和后勤补给,无论是运兵还是运粮,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想象一下,若骑兵部队从燕京出发,快马加鞭,不过半日便可抵达八达岭长城。
这样的反应速度,无疑是战争中的一大优势。
而且,这成本极低,使得朝廷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草原游牧民族入侵,八达岭、居庸关等地的烽火台便会燃起狼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站在燕京城中便可远眺前线的战况。这样的实时更新,使得朝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多的资源,组织军队和后勤进行反击。
而皇帝坐镇燕京城,离前线如此之近,无异于御驾亲征。
这无疑能极大地鼓舞前线将士的士气,使得他们更加奋勇杀敌。
相比之下,若将开封、洛阳、长安或南京等地作为首都,则显得逊色不少。
这些地方虽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离前线都有不短的距离。一旦得到消息,再反应、调集军队、筹措粮草、动员出兵,再将兵马粮草辎重运到前线去,这一套流程下来,没准一个多月就过去了。
而草原民族以快马弯刀著称,一旦进入中原腹地,便如入无人之境。到那时,别说与他们交战了,就连他们去了哪里都得慢慢寻找。等你找到他们时,没准他们已经抢够了粮食、财物、女人,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因此,朱棣才不惜工本、劳师动众,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北京城。他将这座城市作为前哨基地,最大化地利用大明王朝的各种优势,集中力量去和草原游牧民族抗衡,确保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
虽然所属世界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
赵俣很清楚,抛开将来开疆拓土先不谈,大宋目前阶段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南方,而是来自北方。
契丹,女真,蒙古,满清,他们才是能灭亡大宋的外部力量,也是最需要赵俣和赵俣的子孙后代防御的外敌。
这也许不是一代人的奋斗,而是世世代代奋斗的目标。
当然,赵俣肯定希望在自己这一世,就把这些胡虏全都解决掉。
但客观的事实就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打不过,就跑,等你不行了,他们再回来,周而复始,就跟狗皮膏药一般,没完没了。
这万一赵俣不能在自己这一代解决胡虏之患,总得给自己的后世子孙留下抵御甚至是解决胡患的基础吧?
而要是赵俣真能在自己这一代就彻底解决胡患,着眼世界,也可以再换都城嘛,比如那时将都城迁到海运更便利的南京。
话说,那时大宋的铁路也应该变得极为发达了,再将国都迁到南京,也不会影响其控制草原。
只是现阶段燕京做国都应该是大宋最好的选择。
还有,燕云地区的情况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这里居住的人口,有许多契丹、奚族、渤海、阻卜、女真、室韦等民族的人,并不全是汉人。
即便是汉人,这里的汉人也与内地的汉人有所不同。他们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称呼——汉儿。
“汉儿”这个词语最初是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并无褒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