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百二十章 职业皇帝 (第1/3页)
…
赵俣有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他从不迟到,不论他是在东京汴梁城自己的皇宫中,还是御驾亲征,十几年如一日。
也就是说,赵俣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耽误过公事。
赵俣还规定了,但凡有前线战报,无论何时,无论自己在干什么,哪怕是三更半夜,哪怕自己在床上冲刺,也必须第一时间叫自己看战报。
就像这次,前线来了战报之后,就第一时间禀报到后宫,一直传到了赵俣的女亲卫长梁红玉的手上。
知道赵俣习惯的梁红玉,第一时间就来叫醒了赵俣。
赵俣得知辽军遭到金军的伏击,损失极为惨重,立即起床,来到前殿和值班的蔡卞等人商议应对之策。
蔡卞认为,得给前线的刘法、童贯、宋江、宗泽等人下圣旨,让他们稳扎稳打,不能步辽军的后尘,不然之前那场大胜仗就白打了。
可赵俣却说:“将在外,君命可有所不受,要相信前线大将。”
赵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仅好女色这一件事,就能把赵俣打入昏君的行列,只因他的好色程度,不输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
而且,赵俣还贪图享乐,有生活奢靡、铺张浪费的嫌疑,至少不够节俭。
甚至还能打赵俣好大喜功、目空一切等等。
但是,赵俣也同时拥有好皇帝的一切优点,像文韬武略,勤政爱民,赏罚分明,知人善任,敢于用人,敢于放权。
仅这最后一点,赵俣就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毕竟,皇帝从来都是不放心任何人,尤其是统兵的大将,而宋朝的皇帝尤甚。
自赵匡胤开始,宋朝就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基调,也就是,用财富换取兵权,用猜忌束缚武将,以文臣控制武将。
雍熙北伐时,赵光义给前线将领赐下“阵图”,规定进军路线与作战阵型,哪怕战场局势突变,将领也需按图行事。名将曹彬因未遵阵图兵败,被贬为庶人;潘美则因受监军王侁掣肘,导致杨业战死陈家谷,武人作战的灵活性被完全扼杀。
澶渊之战中,寇准力主亲征,宋军本已占据优势,辽军被迫求和。但宋真宗对武将权力极度敏感,不仅与辽国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还剥夺了主战将领的兵权,转而重用文臣掌控军务,甚至将“不得让武将干预朝政”写入祖训。
狄青拜枢密使当日,满朝文臣哗然。宰相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说他“得士心”、“久掌兵权”,暗示其有谋反隐患;另一位重臣文彦博更直白地对宋仁宗说:“太祖亦是周世宗臣子。”
一句话戳中宋仁宗最敏感的神经——哪怕狄青在对西夏、侬智高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哪怕他平日里谨小慎微,甚至宋仁宗亲自为他辩解“狄青是忠臣”,文彦博仍冷冷回应:“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最终,狄青被罢去枢密使,外放陈州。
即便远离中枢,狄青仍被朝廷“每月两遣中使抚问”——名为慰问,实为监视。
不到半年,这位曾身披铜甲、出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的名将,就在无尽的猜忌与忧愤中病逝,年仅四十九岁。
狄青的遭遇,完美印证了宋朝武人的宿命:战功越盛,猜忌越深;权力越高,结局越惨。
到了宋神宗与宋哲宗时期,扩张背后,仍是“重文抑武”的底色。他们对外拓边,本质上仍是文臣主导下的军事行动,武将只是执行命令的工具,功劳归朝廷与文臣,过错则由武将承担。哪怕打了胜仗,武人也休想获得与文臣平等的地位。
在赵俣以前的宋朝皇帝的逻辑始终如一:武将可用来打仗,却不可赋予信任。他们用文臣监军、用阵图捆住武将的手脚、用频繁调动防止武将专权,甚至不惜自毁长城。这种深入骨髓的猜忌,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被动,最终沦为“积贫积弱”的代名词。
如今,赵俣能说出“将在外,君命可有所不受”这句话,简直就是对整个宋朝帝王心术的颠覆。
在场的蔡卞等人无不心想,刘法他们能得到赵俣这样的信任,可以说是死而无憾了,他们也是有宋以来最幸运的武将。
而且,赵俣不只是说说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