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三国巅峰之战 (第2/3页)
若怕贵朝事力,便不敢来战也。”
高庆裔说:“事已如此,自家这里斗口做甚?贵国不交出所有辽人,输我大金岁币,你我两家已无法避免这一战也。”
马扩淡淡地说:“看来贵朝听狂悖之言,却把本朝作破落契丹看待,但恐后来自取祸患不小耳!”
乌歇微微一笑,脸上有自得之色。
赵良嗣和马扩见已无法交谈下去,金国这是铁了心要跟大宋一战,便拿出赵俣给完颜阿骨打的战书:
“战书:
以兵戈相胁,实非两国和好之道。昔者,辽金之争,本与大宋无涉,许通互市,交易有无,盖念边民相安,不欲干戈妄起。然朕念及人道,不忍见生灵涂炭,故出手斡旋,欲使三国共享和平,各自生活,非图他利也。
今尔以朕助辽为辞,欲兴兵戈,欺朕不敢战耶?
昔汉武帝逐匈奴于漠北,唐太宗平突厥于万里,我大宋虽以仁厚治世,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志,未尝稍减。尔若执迷不悟,朕必御驾亲征,犁庭扫穴,以清妖孽!
不必多言,尔要战,便战!
大宋皇帝御笔。”
乌歇和高庆裔真没想到,赵俣不仅不考虑他们大金国提出来的“议和”条件,还早就准备好了战书,这明显是,早就准备要跟金国一战了。
乌歇感觉,赵俣根本就没看得起他们大金国,很愤怒,发誓要给赵俣点颜色看看。
高庆裔则感觉有些不对。据他所知,赵俣并不是一个冲动的人。退一步说,赵俣冲动,大宋的那些大臣也都比较畏战保守,大宋怎么会如此轻易便做出开战之决定?这其中定有蹊跷。高庆裔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莫不是大宋有什么倚仗,才如此有恃无恐?’
乌歇却不管这些,他当即就跟赵良嗣和马扩定下了开战的时间和地点。
……
宋金双方商定的决战的战场是滦河河谷。
此地由燕山山脉北麓的多条支流冲积而成,地势相对平坦,河谷地带开阔,能容纳上百万人马规模的军团展开、布阵和机动,符合大兵团野战的需求。
此地是松亭关、古北口等关隘北上的必经通道,北接辽中京,南通燕京,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也是从燕地北上进入东北的核心走廊。
滦河河谷一直都是辽军南下和宋军北伐的关键战场。例如,北宋雍熙北伐时,东路军曾试图经此通道北上,目标直指辽中京;辽军南下也常在此区域集结,依托河谷地形展开攻防。
该区域既避开了居庸关外的山地阻隔,又比古北口更靠北,处于燕京与中京道的过渡地带。
将战场选在这里,宋金两国谁都不吃亏。
提前七天,宋辽联军就离开松亭关,直抵滦河南畔。
而在这之前,赵俣就已经命令刘法、韩世忠、吴玠、萧干、耶律大石等人前往滦河河谷勘探过地形。
刘法等人回来后,众人商定了此战宋军方面的战阵——鹤翼阵。
鹤翼阵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形成的攻守兼备野战阵法,主将居中后位置指挥,两翼如鹤翅展开,通过左右包抄实现夹击或反制突入敌军。其战术核心要求中军严密防守,两翼灵活协同远程牵制与近战合围,依赖旗鼓信号实现进退配合。
大体是这样的:
中路是由神机军和其他步军组成的中军——神机军居中,两边是步军。
鹤翼阵的两翼,则是骑兵。
值得一提的是,赵俣的御营就在此阵的正中间,吸引金军的主力攻击,然后逐渐后退,诱敌深入,再然后通过两翼骑兵的向心攻击收拢口袋,从侧面给予敌人决定性的打击。
老实说,如此布阵,赵俣多少是要冒一点风险的,哪怕大宋这边,已经给赵俣做足了防御和逃跑的错失。
事实上,不少人都反对赵俣亲自参与此战,他们认为,派一员统帅,代替赵俣居中指挥就行。
可梦想金戈铁马的李琳,很想指挥这种双方都投入了几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