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九章 谁弱帮谁,促成鹬蚌相争之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九章 谁弱帮谁,促成鹬蚌相争之势 (第3/3页)



    况且,辽国长期以来对赵宋王朝并非毫无觊觎,如今其势已颓,若不抓住机会,待其缓过劲来,或是女真独吞辽地后势力更盛,赵宋王朝将错失收复失地的最佳时机。

    反对联金灭辽的大臣,则秉持着稳健保守的态度。他们强调,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后,已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边境无大规模战事,尤其是上次赵俣御驾亲征大败耶律延禧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榷场贸易互通有无,既节省了巨额军费,也让民生经济得以休养生息。

    他们认为,宋辽两国好不容易才获得了真正的和平,一旦主动毁弃,便是失信于天下。

    更让他们忧心的是,女真部族虽战力强悍,却如同未被驯服的猛兽,今日能反辽,明日难保不会将矛头对准赵宋王朝。

    而辽国虽弱,却正好可以充当赵宋王朝北方的一道屏障,若辽国覆灭,赵宋王朝则将直接与新兴的金国接壤,届时面对虎狼之师,恐无险可守,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认为,贪图一时的失地之利,而引狼入室,实在是得不偿失,绝非治国良策。

    两派各执一词,一方着眼于百年国耻与战略机遇,一方坚守和平盟约与潜在风险,双方谁都不肯退让。

    这几天,赵俣之所以没有见金使,也是因为双方没能吵出一个结果。

    最后,这事还得是赵俣亲自拿主意。

    在跟张纯以及一众宰执商量过后,赵俣决定,跟辽金两国全都交往,谁弱就帮谁,促成鹬蚌相争之势,让他们互相消耗,就像当年辽国用西夏不断给赵宋王朝放血一样。

    这虽说有点不讲武德了,但大国博弈往往复杂又现实,拼的不只是表面的规则,更是综合实力——经济的韧性、科技的突破、军事的底气,还有对国际格局的把控力。

    说到底,大国竞争最终还是要看谁能在长期竞争中稳住阵脚,把手里的牌打好。

    所以,赵俣的决定得到了赵宋王朝的大多数大臣的认可。

    毕竟,这么做的结果是,不仅赵宋王朝会安全处于不败之地,还能不断削弱辽金两国,关键还能在辽金两边捞好处。

    赵俣君臣达成一致之后,赵俣才宣金使觐见的。

    此刻,赵俣问臣下意见,蔡京立即上前一步,“仗义执言”道:“陛下,金受辽欺压日久,今反辽自保,与辽苦战二年,此时求册封,一来是借我大宋声威稳固自身,二来也是想与我朝深结同好。依臣之见,可暂许其请,再遣使赴金,议定册封礼仪与岁贡细则。”

    “蔡京的意思”是,可以册封金国,但金国得成为赵宋王朝的藩属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

    换而言之,蔡京这是想将册封金国当成一笔交易。

    不等金使表达意见,赵俣就说:“趁火打劫岂是大国风范,更非王者之道。我朝自太祖开国以来,以仁义立国,以和为贵,岂能在他人危难之时,行此不义之举?”

    蔡京听言,立马与赵俣打配合道:“陛下圣明,恁地时,我大宋可依他所请,先册封他金国皇帝为‘大圣皇帝’,至于细节,可遣使去金国细谈。”

    赵俣说:“大善,正合朕意,礼部着手册封事宜、礼器,着赵良嗣为册封使,马政为副使,出使金国,册封金国皇帝为“大圣皇帝”,不得有误。”

    曷鲁与大迪乌大喜,当即跪地行大礼感谢赵俣的慷慨。

    赵俣微微一笑,让曷鲁与大迪乌去蔡京府上,商议细节。

    三日后,赵良嗣、马政、呼延庆、马政的儿子马扩等带着册封所需的礼器与国书,以及赵俣送给完颜阿骨打的玻璃镜、玻璃窗、香皂、各种各样的奢侈品、各种各样可以久放的果蔬,前往金国。

    金使前脚刚走,辽使后脚就在接伴使的陪伴下,来到了赵宋王朝,照例住进了都亭驿,等着赵俣接见……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