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八章 玉华策,御前赌江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八章 玉华策,御前赌江山 (第2/3页)

春耕。

    要是天气不尽快回暖,那么今年很可能会因为粮食短缺而迎来巨大的灾荒,导致赵宋王朝发生动乱。

    三天后就是谷雨,直接关联播种时机,如果天气不转暖,事情就大了。

    所以,蔡京等人来请求赵俣御驾亲耕,祈求上苍赐福,以安民心,同时昭告天下,朝廷正在积极应对天灾,定能保民于水火之中。

    除了这件事以外,还有辽国后知后觉,才知道金人从海上遣使来赵宋王朝请求册封,而匆忙派遣使臣来到涿州,请求出使赵宋王朝,希望赵宋王朝不要与金国接触,最好能将金使捉了送给辽国,辽国会对此感激不尽。

    此事似乎变成了二选一的棘手事。

    不少宰执在请求赵俣拿个大主意,他们也好有应对金使和辽使的方向。

    宰执大臣奏完事,便离开了。

    吕颐浩又上前奏禀他已经将金使安置在了城外的同文馆,并请求回登州……

    等到吕颐浩也奏完事,天色已经大黑了。

    这时,赵俣准备起身回去休息。

    赵佶急忙上前奏禀:“愿请间。”意思是希望向皇上单独进言。

    赵俣这才想起来,自己叫赵佶过来,想跟他聊聊。

    不想,让蔡京等人一耽误,自己差点把这件事给忘了。

    这赵俣才又坐了回去,主动问赵佶:“你可是不愿意放弃状元之位?”

    赵佶答:“臣不敢。”

    见赵佶口中虽然答不敢,然而,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与不甘。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复杂而微妙的表情。他微微低下头,双手紧握,似乎在竭力克制内心的波澜。

    赵俣见状,心中不禁暗自叹息,‘赵佶因自幼养尊处优,缺乏历练,对于权力的渴望与对失败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使得他时而显得优柔寡断,时而又偏执激进。唉,还是他在历史上的问题,好大喜功,又志大才疏。’

    赵俣让梁师成取来赵佶和莫俦的朱卷,交给赵佶,问道:“你与莫俦策论熟优?”

    赵佶一听,就尴尬不已!

    虽然赵佶从小就想完成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都没能实现的夙愿,也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可实际上,他对燕云十六州根本就不了解,对辽国和金国也都不了解。

    这不只是赵佶这一世才有的问题。

    历史上,赵佶也因此犯下过大错。

    当时,宋金达成议和的协议。

    按理来说,北宋王朝应该拿出国书与金国签署盟约。

    可赵佶君臣却怕灭不了辽国,再落下话柄,而耍了个心眼,没有拿国书,而是让赵佶给完颜阿骨打写一封亲笔信。

    赵佶因对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围缺乏清晰认知,在给完颜阿骨打的御笔书信中,仅模糊提出索要“燕地并管州县”。

    而实际上的燕云十六州,应该是燕京并管州县、辽西京(云地)并管州县以及平滦营三州,还有包括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榆关等关卡,涵盖华北北部重要战略屏障。

    这样,“燕云十六州”才能将胡人挡在长城以外,不用再担心胡人把中原当成其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但赵佶的表述仅聚焦“燕地”,未明确提及其它区域,让金朝得以借文字歧义缩小割让范围。

    金朝利用北宋王朝方面表述的模糊性,在谈判中不断压缩归还土地的范围,仅同意归还燕京及周边六州,且附加高额赎金(即代税钱)。

    北宋王朝为尽快收回“燕云十六州”,被迫接受苛刻条件。

    结果,赵宋王朝不仅未能完整收复燕云十六州,还暴露了自身军事与外交的软弱,导致金人南下,发生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赵佶只有艺术家的浪漫,对敌人根本不求甚解,只凭喜好治国,因而难免会有短视与轻率。

    这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最终将北宋王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赵佶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围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更勿论其战略意义之重。在他的御笔书信中,那模糊的“燕地并管州县”六个字,不仅是对国家领土主权的轻慢,更是对子孙后代命运的草率。

    当然,赵佶只是不太了解辽金这两个敌人,并不是说他缺乏分辨能力,尤其是在文章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方面。

    所以,赵佶自然知道,单论这篇策论,莫俦胜过他一筹。

    赵佶以为赵俣在跟他“要人情”,他立即拜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