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章 功封之谋,后宫起风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章 功封之谋,后宫起风云 (第3/3页)

多地方,大臣最后只能妥协,允许皇子自己随意选择居住地点,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真正棘手的是王位问题。”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洪秀全死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统治极其混乱,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拉拢人心,将大量关键将领都封为王爷,导致王爷数量激增到了两千七百位左右,出现了“王爷多如狗,爵爷满街走”的特殊局面,这是特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史上王爷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藩王制度,规定皇帝的儿子除继承皇位者外,其余都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继承亲王爵位者外,其余都封郡王。这种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员数量不断增加,王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据记载,明朝一共出了八十七个亲王、九百二十四个郡王。这些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官家执意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那么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绝对要远远超过明朝的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的压力,关键,咱们大宋,封王也较为谨慎,异姓王数量很少,亲王数量更是相对有限,大臣肯定不愿意看到官家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

    “可不给皇子封王,又不符合我大宋的礼制。”

    “而且,封亲王,还是封郡王,也不好抉择,总得有个评判标准吧?”

    “既然如此,官家跟大臣就有得谈,谈好了,就有望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四女听言,眼睛一亮!

    甚至就连叶诗韵都说:“展开讲讲。”

    张纯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给官家献的解决这个难题的计策,参考的是清朝的封王政策,即:功封,及递降袭爵。

    这么做的好处是:

    一来,这能大大减少王爷的数量,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功封就意味着皇子们不能再仅凭出身坐享其成,得凭真本事挣爵位,有多大能力就享多大待遇。那些没什么功绩的皇子,顶多封个低阶爵位,不会像明朝那样躺平也能占着亲王、郡王的俸禄,朝廷的钱能花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军饷、比如民生。

    二来,这能激励皇子上进。递降袭爵就是说,父辈是亲王,儿子若没功绩,可能就降为郡王,再下一代没本事,继续往下降,直到成为普通宗室。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保住家族地位,就得主动去做事——从政能治理地方,从军能戍守边疆,就算从商、治学,只要做出成绩,朝廷认可了,就能凭功劳晋爵。久而久之,宗室里能多出些有用的人才,不再是一群只知享乐的闲人,这对我大宋来说是盘活了宗室资源。

    三来,宗室实力强大了,也能平衡朝堂势力。

    官家很认可我的计策。”

    顿了顿,张纯又说:“现在的问题是,大臣虽然觉得我的计策不错,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计策,但他们又不愿意看到宗室崛起,抢夺他们手上的权力,所以不肯松口,此事就僵在这里。”

    李琳很干脆地问:“你需要我们做什么?”

    张纯直言不讳地说:“联系后宫妃嫔,让她们说服自己娘家支持此策,跟她们陈述利害关系,说清楚这是大家都受益之事,只要有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此策,官家就能顺势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为何不请官家或皇后下旨?”麻晓娇问。

    “解除皇子身上的限制,最受影响之人就是太子……”

    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之所以如此限制皇子、宗室,原因之一就是免得皇子或者宗室中出现政治强人威胁到皇权。

    所以,站在皇后郑显肃和太子赵寿的角度,肯定不愿意解开其他皇子身上的枷锁。

    这样一来,赵俣就不好亲自出面来办这件事了。

    那她们几个私底下去串联此事,就是最优解。

    等生米煮成熟饭,郑显肃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最多赵俣象征性地收拾她们一顿,也就是了。

    完美。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