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9章:州县困境!宁为七品京官,不作一县之宰 (第2/3页)
难以两兼,臣恳请朝廷能再议良策,解此危局!”
官员们听到姜庆的话语。
有的皱眉深思,有的望向远方,还有的则是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来。
所谓“入县令为畜生道,入判司为饿鬼道’,出自唐代文献《唐语林补遗一》,乃是对州县官的一种调侃。
地方县令直面百姓,负责全县政要,劳心劳力。
不但容易被百姓骂,而且容易被上级官员责罚,如同钻进风箱里面的老鼠,两头受气,故而将其比作畜牲道。
至于判司,即州郡属官。
与县令地位相似,俸禄微薄,极难出头,还要经常为上官背锅,故而被称为“饿鬼道”。
地方州县官,即百姓的父母官。
当下。
他们是大明最难做的官员,故而许多官员调职都拒为州县官。
……
沈念站在下方,听完后,全都明白了。
随着安民策的施行,州县官要在催税的同时,不得罪百姓,确实很难。
考成法要求税收数额,安民策要求以民为本,二者必须兼顾,才能得上等考绩。
但二者完全兼顾,几乎不可能。
目前的实情是:催税不利上官骂,催税过苛百姓骂,得罪二者中的任何一个,仕途都有可能被拦腰截断。
简而言之——
俸禄低,公事多,擢升无期,富贵难求,还易背锅,故而人人皆不爱做州县官。
张居正轻捋胡须,面色严肃。
“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正是他撰写的票拟。
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他主张以才为先,资格为次。
一些进士竞趋台阁,争骛清要,视州县为畏途。
他不愿惯着。
便打算从举人里面挑选州县官。
但依照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姜庆所言,地方上的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要严重许多。
很多人宁愿候补都不做州县官,而很多举人又难堪大任。
州县官,虽然位卑,但作用甚大。
小万历坐直身子,道:“天下之治,始于州县,州县者,天下之基也。基不固,则社稷将倾,而一县安,则天下安。朕称无进士用举人也是无奈之举,众卿可有良策?在常朝之上,可畅所欲言!”
常朝,是小万历能够当家做主的唯一场合,故而他目前很喜欢官员们群议群策,然后由他来定夺的感觉。
这时。
翰林院“显眼包”沈一贯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官员皆不愿任州县官,实乃因迁转无期所致,当下我大明有县令一千余人,最终能擢升知府者不足半成,朝廷应打破‘京官重、外官轻’之观念,对州县官也进行特例擢升,而非独对翰林实行特例……”
听到最后一句,沈念隐隐觉得沈一贯在针对自己。
不过当下朝廷最容易擢升的官员确实是翰林官,其次是科道言官。
至于州县官。
数量太多,又远在地方,且需要长期任职一地,方能看出才能。
仕途擢升往往机会有限。
沈一贯说完后,吏部的一名郎中便站了出来。
“陛下,我朝有州县官数千人,即使特例擢升也仅限于几十人,沈编修之策非涵盖所有人,并非良策,臣建议,与其特例擢升,越级提拔,不如为州县官减负,当下,州县官除了钱粮刑名外,还需管水利桥路、赈灾剿匪等,此等事宜理应归于省府……”
很快,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特例擢升与减负,皆不如从大量胥吏中挑选州县官,我朝历来主张选才不选资,胥吏与百姓打交道甚多,有经验者,更能做好州县官。”
“陛下,臣以为,可对一些表现优秀的州县官进行嘉奖,或赐匾额,或赐御书,对其勉励,自然有州县官愿意为我大明鞠躬尽瘁……”
……
沈念认真地聆听着,然后逐个排除。
在他眼里,许多进士举人不愿成为州县官的首要原因是:俸禄太低。
州县官员多为刚入仕途者,且大多都是贫困人家出身,有的入仕之前便因读书考试欠了一屁股债。
这导致,很多官员任职后,第一目标就是赚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