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章 夏朝的陨落 (第2/3页)
安居乐业。”禹的声音坚定有力,再次强调了明辨忠奸、任用贤才的重要性。
这场朝堂之上的议政,充满了智慧与忠诚。帝舜、禹、皋陶等君臣之间的交流,不仅展现了他们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他们一心为民、共筑太平盛世的决心。他们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热烈。帝舜的神情严肃,回想起丹朱的种种行径,不禁微微皱眉,声音中带着一丝严厉与惋惜:“切勿效仿丹朱那般傲慢无礼,他只贪图怠惰游乐,在无水之地强行行船,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荒诞之举,在家中更是纵情享受,毫无节制。如此放纵,终致其后代断绝,这般行为,实乃天理难容,我断断不能容忍。”话语间,帝舜的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众人,仿佛在告诫众人莫要重蹈覆辙。
禹上前一步,身姿挺拔,神色恭敬,讲述起自己的过往:“陛下,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子为妻,婚后仅仅四天,便毅然离家投身治水大业。孩子启出生后,我也无暇顾及抚养他,一心扑在治水之事上。正是这般全身心的投入,才成就了治水的功业。治水成功后,我又辅助陛下划定了五服的范围,直至五千里之遥。每州设立十二师,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疆域之外直至四海,也都设立了五个长官,他们各司其职,各自都能按规定建立功业。然而,唯有三苗冥顽不灵,至今仍顽固不服从,还望陛下多加思量,妥善处置。”禹的话语中,既有对自己治水经历的回顾,也有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帝舜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赏与欣慰,说道:“推行我的德政,使天下百姓受益,这皆是你依照次序努力的结果啊。你的功绩,朕铭记于心,天下百姓也都看在眼里。”帝舜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对禹的认可溢于言表。
皋陶在一旁,听着帝舜与禹的对话,心中对禹的品德愈发敬重。他深知禹为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于是决定让百姓都以禹为榜样,学习他的勤勉、忠诚与奉献精神。若有人不遵循,便用刑罚来处置,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如此一来,舜的德政在禹的表率作用和皋陶的推行下,更加发扬光大,惠及四方。
此时,夔负责推行乐教,他的才华与努力为国家带来了别样的生机。祭祀祖先的大典上,气氛庄严肃穆。夔指挥着乐师们奏响美妙的乐曲,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令祖先的神灵仿佛真的降临。诸侯们纷纷相互礼让,展现出谦逊有礼的风度。现场的鸟兽似乎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感染,欢快地飞舞跳跃。《箫韶》乐曲演奏了九章,那动人的旋律达到了高潮,引得凤凰也飞来,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各种野兽也都跟着节奏舞动,场面壮观而和谐。百官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中,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和谐共处。
帝舜被这一幕深深触动,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作歌道:“奉行上天的命令,要抓住时机,关注细微。”歌声中,蕴含着帝舜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感悟,提醒众人要顺应天命,把握时机,注重细节。接着,他又激情澎湃地唱道:“大臣们欣喜啊,君主奋起啊,各项事业兴盛啊!”这歌声,表达了帝舜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也展现了他对君臣齐心协力共创大业的坚定信心。
皋陶听着帝舜的歌声,心中激动不已,他行稽首礼,高声说道:“要记住啊,带头兴起各种事业,谨慎地对待法令,要恭敬啊!”皋陶的话语,如洪钟般响亮,提醒着众人要积极进取,遵守法令,心怀敬畏。随后,他也激情满怀地唱道:“君主圣明啊,大臣贤良啊,各项事务安康啊!”这歌声,是对帝舜和大臣们的赞美,也是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紧接着,他又严肃地唱道:“君主琐碎啊,大臣懈怠啊,万事都会荒废啊!”这歌声,如同一记警钟,告诫众人要警惕懈怠,不可因小失大。
帝舜听后,郑重地拜谢,说道:“对,大家都要恭敬地去做啊!”帝舜的话语,既是对皋陶的回应,也是对全体大臣的勉励。
在这场盛大的祭祀与乐舞中,众人感受到了德政与乐教的力量。天下人都对禹明确的度数和声乐推崇备至,认为他的功绩如同山川神灵般伟大,能够庇佑百姓。于是,众人让禹成为山川神灵的主宰,赋予他守护山川、福泽万民的重任。从此以后,禹的名字和他的功绩,在华夏大地上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传奇。
在远古的华夏大地,权力的交接正悄然上演着新的篇章。帝舜深知禹的贤能与功绩,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毅然向上天举荐禹,将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光荏苒,十七年后,帝舜溘然长逝,如同巨星陨落,整个天下沉浸在悲痛之中。
千哥:看看人家,难怪士大夫都称赞尧舜禹,根据功绩和贤能传递最高权力。后来“家天下”时代,多少个王子王孙,以及他们的母后,因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刘邦的皇后吕雉把戚夫人害得多惨?吕雉命人砍去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毒哑她的嗓子,然后将其丢在茅厕之中,称为“人彘”,戚夫人最终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锅老师:确实够惨的,戚夫人绝不仅仅是唯一的受害者,不知道有多少亡魂,而且还波及无辜的百姓。
按照古礼,禹为帝舜服丧三年。三年期满,为了避让舜的儿子商均,禹悄然前往阳城隐居。禹的心中,既有对帝舜的敬重,也有着对权力交接的审慎。然而,天下诸侯们心中自有评判,他们深知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对他的贤能与领导才能钦佩不已。于是,诸侯们纷纷离开商均,不辞辛劳地前往阳城朝拜禹。在众人的拥戴下,禹顺应天命,登上了天子之位。他面向南方,接受天下人的朝拜,建立了国号为夏后的王朝,以姒为姓,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禹即位后,心怀天下,深知治理国家需仰仗贤能之士。他首先想到了皋陶,这位与他一同为国家出谋划策、治理百姓的挚友。禹毫不犹豫地举荐皋陶,并将诸多政务交予他处理。皋陶殚精竭虑,为夏朝的发展尽心尽力。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皋陶与世长辞。禹深感悲痛,为了表彰皋陶的功绩,他将皋陶的后代分封在英、六两地,还有部分封在许地,让皋陶的家族荣耀得以延续。
之后,禹又将目光投向了益,他看重益的才能与品德,举荐益处理政务,期望他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益不负所望,在政务处理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时光匆匆,十年后,帝禹决定到东方巡视。他一路跋山涉水,视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关心百姓的生活。当他抵达会稽时,却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禹将天下传给了益,这是他对益的信任与托付。
益遵循古礼,为帝禹服丧三年。三年过后,益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效仿禹当年避让商均之举,将帝位让给帝禹的儿子启,自己则前往箕山的南面隐居。这一行为,既展现了益的谦逊,也体现了他对禹家族的尊重。
禹的儿子启,自幼聪慧贤能,在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因此,天下人早已对他归心。虽然禹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益,但益辅佐禹的时间较短,天下人尚未完全归附于他。当诸侯们得知益让位于启后,纷纷离开益,前往朝拜启,他们高呼:“我们的君主是帝禹的儿子啊!”在众人的拥护下,启登上了天子之位,成为了夏后帝启,开启了夏朝的新篇章。
夏后帝启,这位大禹与涂山氏之女所生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雄才大略与母亲的坚韧聪慧。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启的统治心悦诚服。有扈氏仗着自己的实力,拒不服从启的统治。启深知,若不加以惩处,必将动摇夏朝的根基。于是,他毅然决定讨伐有扈氏。
双方的军队在甘这个地方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在这关键时刻,启为了鼓舞士气,凝聚军心,作了《甘誓》。他召集六军将领,神情严肃地告诫他们:“喂!六军的将士们,今日我向你们郑重发誓宣告:有扈氏对上不敬天象,对下不尊大臣,其行径触怒上天,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如今,我奉上天之命,对其进行惩罚。车左的士兵,若不奋力攻击左边的敌人,车右的士兵,若不奋力攻击右边的敌人,你们便是违抗命令。驾车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