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章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章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 (第3/3页)

会合,向东称中江,流入大海,使长江流域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大禹疏通沇水,沇水向东流成为济水。济水河道狭窄,经常被泥沙堵塞。大禹带领民众,挖掘河道,拓宽河床,使济水顺利流入黄河。但黄河水势较大,济水流入黄河后,河水溢出成为荥泽。大禹又带领民众,在荥泽周围修筑堤坝,使荥泽成为一个稳定的湖泊。接着,济水向东流出陶丘的北面,又向东流到菏泽,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入大海,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

    从桐柏山开始,大禹疏通淮河。淮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经常泛滥成灾。大禹带领民众,清除河道中的障碍物,开凿新的河道,使淮河顺利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入大海,使淮河两岸的百姓摆脱了水患的困扰。

    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大禹疏通渭水。渭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大禹带领民众,挖掘河道,拓宽河床,使渭水顺利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到泾水,向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为黄河流域的水患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熊耳山开始,大禹疏通洛水。洛水河道狭窄,经常被泥沙堵塞。大禹带领民众,挖掘河道,拓宽河床,使洛水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向东北流入黄河,为洛阳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

    大禹开通九条山脉的道路,疏通九条河流的伟大功绩,不仅消除了水患,还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故事被百姓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大禹不懈的努力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九州大地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肆虐的洪水,如今已被驯服,按照既定的河道静静流淌。九条山脉的道路成功开通,那蜿蜒曲折的山路,见证了大禹和民众们的汗水与智慧。从前,山脉阻隔,交通不便,物资难以流通,如今道路贯通,各地往来频繁,贸易繁荣。

    九条河流也都得到了全面疏通。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大禹治水的艰辛与荣耀。黄河不再泛滥成灾,它那奔腾的河水被引导着,灌溉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出无数的生命;长江水流畅通,滋养着广袤的南方大地,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纽带。九个大泽也都修筑了坚固的堤坝,曾经的水患之地,如今成为了鱼虾满塘、水草丰美的富饶之所。

    四海之内的诸侯们,听闻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纷纷心悦诚服地前来朝会。他们带着各地的特产和对天子的敬意,汇聚在都城。朝堂之上,诸侯们依次朝拜,对大禹的功绩赞不绝口。掌管水、火、金、木、土、谷的六府,在大禹的精心治理下,也都井井有条。各地的土地都依据肥沃程度、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评定等级。慎重地规定了各地的财赋,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赋税,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充分考虑了各地的实际情况,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天子在中原地区分封诸侯,赐予他们广袤的土地和尊贵的姓氏。分封仪式庄重而神圣,天子站在高台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的诸侯们,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要把敬修我的德业放在首位,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要违背我的政令。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幸福安康。”诸侯们纷纷跪地领命,誓言要忠诚于天子,治理好自己的封国。

    在天子国都以外,有着不同的区域划分。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区域被称为甸服。离国都一百里的地方,百姓们要缴纳连秆的谷物,这些谷物饱满而新鲜,带着泥土的芬芳。二百里的地方,要缴纳沉甸甸的禾穗,那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三百里的地方,要缴纳去掉稃芒的穗,经过精心处理,更加便于储存和运输。四百里的地方,要缴纳颗粒饱满的粟,每一粒粟都蕴含着大地的滋养。五百里的地方,要缴纳精细的米,洁白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侯服。离甸服一百里的地方,是卿大夫的采邑,这里土地肥沃,景色宜人,卿大夫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二百里的地方,是男爵的小邦国,虽国土面积不大,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男爵们兢兢业业,治理着自己的小邦国,与周边的国家友好往来。三百里的地方,是诸侯的封国,诸侯们拥有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资源,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保卫着国家的边疆。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叫绥服。其中内三百里,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行文教,让百姓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懂得礼仪道德,提升自身的素质。外二百里,则要奋力加强武备,训练出一支支精锐的军队,保卫国家的安全,抵御外敌的入侵。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要服。内三百里,实行宽松的政策,让百姓们能够自由地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外二百里,实行流放的刑罚,对于一些触犯法律的人,将他们流放到这里,让他们在这里改过自新。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是荒服。内三百里,是蛮人居住的地方,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与中原地区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外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这些罪人在这里,反思自己的过错,努力改造自己。

    此时的天下,东方到大海,西方到沙漠,北方、南方都到了极限。天子的声威和教化达到了四海的尽头。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边疆,都能感受到天子的恩泽。于是,帝舜赐给禹一块黑色的玉圭,玉圭质地温润,散发着神秘的光芒。这玉圭象征着大禹治水的无上功绩,也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从此,天下太平安定,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后代。孩子们在田野里欢快地奔跑,老人们在树下悠闲地聊天。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九州大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禹的伟大功绩,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传颂。

    千哥:看来,大禹不光是治水有功,治理天下那也是一把好手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