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掏心掏肺和“掏心掏肺” (第3/3页)
面临的军事、农桑、水利、民生、移民、教化等紧要议题。
孝廉们需在纸上作答,再接受主持策试的太傅、三公等重臣的问询,形同临场论文与答辩。
孝廉无需通晓所有题目,只要在某一领域能给出令重臣们认为尚可的答案,便算通过了孝廉策试。
当然,若能在多个问题上均有出色发挥,自然会优先进入天子和朝廷重臣们的视野,在通过策试后得到更好的去处。
孝廉们自然是希望能在朝中重臣们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毕竟对于多数孝廉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此生唯一能面见天子及万石、中二千石高官的机会。
而孝廉们的去处,过往多是尚书台与三署。
三署者,五官中郎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之合称,分别简称五官署、左署和右署。
表现优异者,得三公青睐可入三公府任属官。
但随着三公府的许多职能被朝廷收归尚书台、市舶司和九卿,实际上的权力和前途并不算多么好,但若是能与三公结缘,也得以借助三公的人脉助力进入朝中,也许在仕途上能够走得更加平坦。
尚书台与过往地位区别相差无几,但最受嫌弃的绝对是过往的热门去向三署了。
三署承担宫廷宿卫之责,五官中郎将署主管宫城正门及核心区域警戒,左中郎将署负责东侧殿阁巡察,右中郎将署执掌西侧官署防务。
但如今宫廷宿卫尽皆由武卫营负责,三署便丧失了其中一项权力。
而随侍君主的职责中,銮仪侍从、文书传递等事务都归属了侍中寺。
实际上三署并无实权,反而成了虚职,时常被尚书台、九卿等职能部门借调帮忙。
因此,如今的大汉,孝廉通过策试后,去向的最优之选,莫过于侍中寺。
单是每日能面见天子这一项,便足以令许多二千石官员都艳羡不已。
在大汉最高的领导直辖的最高权力中枢部门任职,哪怕只是个最底层的小职员,熬上两三年也能混个脸熟,仅凭资历亦不难出头。
到了外放地方之时,最次也是个大县的县令,而非前往小县担任县长。
更何况,侍中寺出身的官员,天然被打上天子的帝党的烙印,这将是伴随其一生的无形资本和保护。
纵是木讷不通人情世故者,日后转任他职,也无人敢过分刁难打压,升迁时也是优先进入考量名单。
而策试结束后,天子召见诸孝廉,赐予膳食,并对部分孝廉进行临场加试提问,而后再与群臣商定对诸孝廉的安排。
昨日,由太傅卢植领衔,太尉袁滂、司徒刘焉、司空崔烈,尚书台的尚书令刘陶、尚书右仆射裴茂、尚书左仆射钟繇,侍中寺的侍中贾诩、董昭,以及三署的五官中郎将伏完、左中郎将何夔(kuí)、右中郎将丁宫,共计十二位朝廷重臣,共同主持了这场策试。
刘辩虽尚未细问,但听闻策试结束后,三公府、尚书台、侍中寺、三署这四个职能部门,就孝廉们的归属几乎吵翻了天。
显然,今春的孝廉质量颇为可观。
(30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