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尚书台只能姓一个“刘”,当今天子的“刘”! (第3/3页)
天子助他稳固了尚书令的权力,便这般阿谀奉承,主动请求天子安插亲信进入尚书台?
不过刘焉心中暗骂归暗骂,他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易地而处他会比刘陶做得更过分。
只要尚书台的整体权力没有被录尚书事的三公侵蚀,尚书台被天子安插再多心腹人手又有何妨,又不会妨害尚书令的权力,反而更利于尚书台对抗外朝。
天子安插在尚书台的心腹人手愈多,那么尚书台的整体地位也就越稳固。
况且刘陶所言也是事实,侍中寺阁臣们这一年多的表现,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拥有平尚书事职权的阁臣,说到底本就是作为三公九卿和尚书台重臣的储备人选,如今填补左、右仆射,左、右丞与左、右司郎中的空缺,无论从哪方面而言,也确实名正言顺。
刘辩微微颔首,似乎对于刘陶的提议颇为满意,语气平缓道:“令君所言倒是不错,彼辈皆是朝廷的贤才。不过,平尚书事仅一年,经验尚嫌不足。若是尽皆以阁臣填补空缺,恐处事或有疏漏,故而朕以为,还需一、两位在尚书台资历深厚、经验老道的朝臣,共同辅弼令君。”
倒不是刘辩矜持,故作姿态没有将六个名额全部吞下,而是尚书台作为朝廷中枢,还是需要至少一位经验丰富的尚书台官员来辅弼,贸然安插大量新人接管尚书台,降低了行政效率,反而不美。
刘陶略作思索,提议道:“如此……臣举荐二千石曹尚书裴巨光(裴茂)。”
裴茂虽非天子心腹,但去年在盐铁官营一事上率先垂范,以铁血手腕将族中盐铁产业悉数上交朝廷,深得天子信重。
且此人脾性与羊续颇有相似之处,虽非不治产业、安贫乐道,但一心为公,刚直不阿,更不惧强权。
若刘焉再敢越级干涉尚书台事务,裴茂绝对会“亲切友好”地将唾沫星子喷到这位司徒的脸上!
对于刘陶提议的人选,天子还是比较满意的。
考虑到裴茂过往担任二千石曹尚书的履历,便下诏拜裴茂为尚书右仆射,并迁黄门侍郎许靖为尚书右丞,迁治书常侍傅巽为尚书右司郎中。
尚书左仆射一职,则是由钟繇来担任,迁黄门侍郎卫觊为尚书左丞,迁书令史陈群为尚书左司郎中。
空缺的二千石曹尚书,则由原二千石曹尚书右丞桓胜递补。
对于尚书台的人员变动,刘陶嘴角的笑意几乎要压不住了,尤其当他瞥见刘焉那张越来越难看的脸色时,心中更是畅快无比。
先前被刘焉越级干涉的烦闷,此刻早已烟消云散。
刘君郎,你怎么不继续越级干涉尚书台事务了?
是不想吗?
还是……不敢越过天子这些潜邸旧臣?
然而,看着刘陶志得意满和刘焉阴沉如水的截然不同的两张脸,羊续的眉头却反而愈发蹙起。
他总觉得此事背后,似乎还隐约藏着些许蹊跷。
拆分尚书仆射为左、右仆射,不过是权力的相互制衡,旧日尚书仆射的权力确实过重了。
但进一步为左、右仆射设左、右丞以及左右司郎中,却着实有几分不明的意味。
若只为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减负,大可效仿前汉旧制,设丞四人以辅弼尚书令及左、右仆射即可,何必划分成丞与司郎中两个层级?
这种在架构中额外增设一层的手段……羊续面色古怪地抬眼,扫过御座上的嘴角含笑的天子,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诞的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
呵,天子总不可能是要架空尚书令吧?
这怎么可能呢?
然而天子心底究竟还藏着什么算计……羊续缓缓摇了摇头。
罢了,这些事与他这个被批准辞呈,只待散朝后在吏曹档案上落下最后一笔便彻底退休致仕的老家伙,又有何相干呢?
(4127字)
——
PS:服了,执法机关和立法机关这种词……都能被认为是敏感词,二审失败,索性直接重发了,没想到反而过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