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二章:朝廷也就是几座宫殿、几处署衙,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二章:朝廷也就是几座宫殿、几处署衙,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第2/3页)

起,行至堂中,向刘辩及两侧重臣分别郑重一礼,朗声道道:“禀国家,禀诸公,近月臣与大司农署众佐吏奔走四方,详察市情。中原各地夏收后麦价,均价……一石70钱。”

    司空崔烈轻抚颔下须髯,脸上露出欣慰之色,道:“甚善,今岁天公作美,灾祸稀少,风调雨顺,螟灾亦未成患,算得上是个丰年了,粮价回落,百姓必感念国家仁德,颂扬国家的圣明与仁德!”

    只是,崔烈话音刚落下,却发觉同僚们向他投来了意味深长的眼神。

    倒不是崔烈当了第一个发言的显眼包,并且试图阿谀奉承天子,而是崔烈的发言让他们有些无言以对。

    粮价降低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然而粮价过低就会成为一件恶事。

    崔烈虽然未曾外放任职,却也是在尚书台任职过,并非全然不懂民生问题。

    而东汉在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期间,粮价都能被打压到30钱一石,因此崔烈觉得粮价从去岁的120钱一石降至70钱一石,正是大汉正在中兴的表现,虽距盛世尚远,总是向好的。

    “司空是河北名士,不愁生计,不知小民疾苦。”太常卿郑玄微微摇头,叹息一声,但却没有攻讦崔烈的意思,只是心有所感便随口言之,声音带着追忆的沉重,道,“当年老夫在家中贫困到必须陪着父兄一同耕地方可读书,最后不得不出任乡啬夫,负责替乡长征收本乡各户人家赋税。”

    “若是当时的麦子70钱一石,某怕是要饿死在田野间了,更别说是读书了。”

    史书只记录粮价,不会记录除了直接和粮食相关的丰收、歉收以及灾荒之外的其他原因,更不会考虑到五铢钱的购买力问题。

    除去小冰河期带来的各种天灾以及人祸外,粮价暴涨的另一大影响因素是劣钱泛滥。

    不同于前汉孝武皇帝将铸币之权收归国有,由水衡都尉掌管铸币事宜,并设立上林三官。

    “钟官”主管钱币铸造工序,负责熔铜浇铸辨铜;“辨铜”检验铜料成色,确保原料质量达标技巧;“技巧”则制作陶质钱范与雕刻钱币模具。

    后汉的铸币机构十分混乱,甚至都没有进行过统一管理,这简直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除了世祖光武帝建武年间是完完全全由少府下辖主作兵器、兼领纺织绶带等杂工的考工令外,哪怕是明章之治时期,也并非完全将货币铸造归于考工令。

    大司农署也短暂拥有过铸币和抵制、回收劣币的职责,但很快权力便被剥夺转而交给太尉,在太尉府设金曹,主货币、盐、铁事,而这两者还只是中央朝廷拥有过铸币权的职能署衙,甚至出现过三个机构同时铸币的情况。

    中央铸币权力混乱的原因,是由于铸币权放权给了地方。

    重要的郡国,比如南阳郡、沛国、京兆尹、河南尹等地,也被允许设立铸钱作坊,地方铸币活动由郡守或国相负责管理,通常会委派专门的属吏“督铸钱掾”负责,由中央朝廷进行监督和验收。

    但这种制度随着时间推移被腐蚀只是早晚的,永远不要用铸币的事情来考验人心,面对堆积如山的五铢钱,人性中的贪婪只会被无限放大。

    同时钱币模具和陶质钱范也都流传至其他郡国,落入各地世家豪门手中,非法私钱也就开始逐渐流行。

    私铸盛行就会导致劣币泛滥,而劣币泛滥的结果便是经济混乱,五铢钱的购买力大幅下跌。

    但封建王朝对于金融和钱币的理解力和重视度实际上并不高,尤其是封建王朝早期的时候,后汉的天子们不仅没有大力禁绝,反而看着这些民间劣币,表示……

    诶,朕有一个点子!

    没道理民间可以铸造劣币,朕这个天子怎么就不能铸造劣币啊!

    第一个铸造劣币的正是世祖光武帝,减少了五分之一的前汉五铢钱的重量发行建武五铢钱。

    不过相对于王莽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国珍金匮直五千、布泉、大泉五十饼钱、货泉饼钱而言,建武五铢钱总算是正经的五铢钱货币了,百姓们也不想再计较那么多,但依旧会将前汉的五铢钱奉为最上等的良币。

    后汉中期,为了应对百年来的凉州羌乱和不时爆发的鲜卑、匈奴、高句丽以及诸多南蛮袭扰,后汉朝廷直接开始正式铸造诸多劣币。

    孝桓皇帝时期,朝廷正式演绎了一番什么叫作“一文钱掰成两半花”,将一枚五铢钱掰成两半,即“对文钱”和“綖环钱”。

    “对文钱”,是指一个五铢钱被剪凿后的中心部分,其剩余的外环部分称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