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九章:刘辩:弘农杨氏,好为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九章:刘辩:弘农杨氏,好为之! (第2/3页)

  正欲聆听下文的杨彪闻言一怔,面露不解。但见天子已无意多言,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臣知之矣,谢天子教诲。”

    杨彪并没有太在意这是天子第二次告诉他“好为之”,依旧认为这应该是天子希望他不要因为父丧而伤心过度,遂俯身行礼告退。

    待杨彪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屏风后才缓缓走出一人,正是离京多时的贾诩。

    刘辩没有回头,只是靠在软榻上,声音中略带着几分疲惫,低沉道:“文和,你说他听懂了吗?”

    贾诩轻轻摇头,他善于洞悉人心,自然是看得出杨彪并没有领会天子的第二次暗示,其实天子也看出了,只是抱着幻想明知故问罢了。

    良久,贾诩也不想太过打击天子,只是低叹一声道:“臣也不知,且看绣衣使者探查的结果便可知晓。”

    汉兴元年,六月二十日,故太尉、追封骠骑将军杨赐下葬。

    送葬的仪仗队伍之盛大,令前来雒阳吊唁杨赐的百官和士人瞠目结舌。

    天子诏左武卫将军典韦、右武卫将军许褚、中垒将军高顺、中坚将军黄忠、骁骑将军吕布以及游击将军孙坚,六人亲自驾驶战车,车下甲士随行,为倚仗前导送丧;又令令御史中丞张昭持节主丧,又遣侍御史及御史台令史十人陪同居中送丧。

    送丧队伍前后皆奏响鼓吹,天子敕令太尉府属官及太尉的仪仗队送葬至墓地,在京官员除了少许身体不便之人,全部参与了下葬仪式。

    将作大匠蔡邕将亲笔手书的《太尉杨赐碑》立于墓前,并代天子宣诏,追封杨赐为阌乡侯(wén),封邑一千户,谥曰文烈,由其子杨彪袭爵。

    杨赐棺柩下葬后,御史中丞张昭作为主丧之人,私下里向杨彪传达了天子让他转告的话语。

    “弘农杨氏,好为之!”

    杨彪顿感不解,他看向张昭,希望张昭能透露一二消息,天子这已经是第三次告诉他“好为之”了,这究竟是有什么深意?

    但是张昭并不理会杨彪的挽留和请求,只是登上了自己的马车离去。

    杨彪心中涌出了些许不好的预感,但还是咬着牙,拉着三公曹尚书黄琬等人一同登上了自己的马车。

    他不甘心于只让弘农杨氏三世三公或是四世三公,他想要让弘农杨氏永远都站在大汉世家豪门的巅峰。

    杨彪的心思,旁人并不知晓,只是觉得弘农杨氏一时风光无两。

    朝野上下,无人不感念天子对杨氏恩德之隆,心中不免充斥着艳羡之情。

    三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在汝南袁氏覆灭后,已然屹立于大汉世家之巅。

    而杨赐又如此幸运,成为了太上皇的帝师,又得刘辩这位继任的天子信重,杨彪本人亦得官拜河南尹。

    尽管杨彪需离职丁忧二十七个月,但谁都知晓,待杨彪守孝期满,迎接他的将是更加光明和平坦的显赫前途。

    不过很可惜,刘辩并不是这么打算的。

    相反,他永不再录用杨彪!

    乐成殿内,刘辩斜倚在玉凭几上,吃着一张以牛肉填充的胡饼,嘴角还残余着些许碎屑,也没有遵守什么“食不言”的规矩,向一旁同样在进食胡饼的卢植道:“卢师,朕愈发觉得自己虚伪了,老太尉与朕,情同祖孙,朕却要这么算计他的儿子。”

    卢植缓缓放下手中的胡饼,用一块帕巾擦了擦手,微微摇了摇头。

    他与杨彪是至交好友,但念及刚故去的杨赐,不禁喟然长叹道:“若伯献公知晓杨文先所做之事,只怕……会亲手将其扑杀。”

    扑杀,也就是将人装在麻袋中活生生摔到死为止。

    绣衣直指的密报显示,杨彪头两次显然都没有领悟到刘辩那具“好为之”背后的深意,仍与名士申屠蟠、五经博士韩融、三公曹尚书黄琬等人私下密会,谋划着奏请朝廷重新审理窦武、陈蕃及前朝朋党案。

    黄琬是最纯正的党人!

    黄琬曾担任五官中郎将,与时任光禄勋的陈蕃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是受到陈蕃举荐的门生故吏,也是陈蕃被抓捕和杀死的见证者。

    刘辩在黄巾之乱爆发后,赦免了党人,重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