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二百六十九章:刘辩:弘农杨氏,好为之! (第1/3页)
汉兴元年的六月,注定弥漫着哀伤。
六月三日,初伏刚至,太尉杨赐于府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
天子闻讯,悲恸不已,宣布辍朝七日,身着素服,临府吊唁。
灵堂之上,天子执子孙之礼,凝视着那张熟悉的面容,泪水从两颊滑落,哀泣出声。
前来吊唁的百官侍立两侧,目睹此情此景,无不为之动容,皆感念于天子与杨赐之间非同寻常的君臣情谊。
杨彪搀扶着因悲伤而几乎无法站立的天子,流着泪水,声音哽咽道:“先父若是得知国家因为他的逝去而哭坏了身体,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愧疚和自责的。”
刘辩强忍着泪水,颤抖着颔首,任由杨彪搀扶他在一张胡床上坐下,示意侍立一旁的黄门侍郎许靖代他宣读诏书。
在这位老太尉的葬礼上,刘辩不愿掺杂任何其他心思,没有选用如路粹等受他喜爱的年轻人宣诏。
许靖在侍中寺之中,或许才能不是最出众的,但名声绝对是最为响亮的,足以匹配得上杨赐的身份。许靖明白天子选他宣诏的深意,稍稍清了清嗓子,展开诏书,朗声宣读道:“故太尉伯献公赐,华岳所挺,九德纯备,三叶宰相,辅国以忠。朕昔初摄,授道帷幄,遂阶成勋,以陟大猷。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庶官之务,劳亦勤止。六在卿校,殊位特进,三登衮职,弭难宁。虽受茅土,未答厥勋,哲人其萎,将谁谘度!朕甚惧焉。礼设殊等。物有服章。今使五官中郎将伏完持节追位特进,赠太尉骠骑将军印绶。”
杨彪闻言,心中一惊。
天子给予的恩典远超常例,骠骑将军位仅次于大将军,按后汉惯例,追赠车骑将军已属殊荣,骠骑将军多追封外戚。然而群臣肃立,无人觉得杨赐配不上这份哀荣。
刘辩坐上金根车离开太尉府之时,杨彪带着妻儿出门送行,刘辩临登车之际,踩在马凳上的时候,目光深邃地看了一眼远处的三公曹尚书黄琬,又瞥向五经博士韩融,最后目光落在了眼前那张与杨赐极为相似的面容上。
刘辩拍了拍杨彪的肩膀,叹了口气道:“文先,好为之。”
彪不解其意,但旋即认为这是天子担心他也悲伤过度,给予他的鼓励之言,于是俯身行礼道:“臣知之矣,谢天子教诲。”
刘辩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微摇了摇头,随着金根车的行驶,看向车窗外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太尉府和杨彪等人。
杨赐病逝次日,是小殓之日,杨彪与家人一同为杨赐的遗体沐浴更衣,整理遗容后,以布帛包裹遗体。
杨赐病逝第三日,是大殓之日,杨赐的遗体才正式放入棺木中。
按照礼制,这之后应当是漫长的停殡待葬流程,也就是将杨赐的棺柩会停放在家中。
依礼,大夫三月而葬,也就是将棺柩在家中停放三个月才能下葬。
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因死者官职高低,天气寒热而调整停放时间,最短不少于庶民标准的十日,最长不超过诸侯王标准的五个月。
时值盛夏,酷热难当,天子决断:令故太尉杨赐棺柩停放十五日后便行下葬。
杨彪闻听天子的决断,披麻戴孝,匆匆入宫求见天子,试图劝说道:“国家,臣府中设有冰室,可保先父遗体……”
话未说完,便被刘辩抬手止住。
刘辩神色坚决,语气中带着不容置喙的意味,道:“文先不必多言。让老太尉的遗体独处冰室那等阴寒之地,朕心实难安。阴暗潮湿之处,岂是老太尉当居之处?”
杨彪张了张口,却寻不出有力的反驳。
作为孝子,他理应首先顾及父亲遗体的保存,而非拘泥于礼法,何况这还是天子特许,若因固执而招致“不重父体”的非议,那弘农杨氏百年清誉可就毁在他手里了。
因此杨彪只得口称谢恩,只是眼中多少带着几分慌乱,退出殿外时的步履也略显匆忙。
“文先!”
刘辩唤住了杨彪。
看着这位老太尉唯一的儿子,看着那张形似老太尉的面容,那双丹凤眼中夹杂着几分复杂的意味,最终还是只吐出三个字:“好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