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第2/3页)
令杨原。
杨原不作辩解,但中牟县主簿任俊上疏表示,县令只是延缓处置政务,当日便在署衙通宵达旦,绝无渎职之说!
当然,刘辩也不至于不去明辨是非。
河南尹是京畿重地,妥妥的天子脚下,作为河南尹中的一个县,县里的二把手竟然弹劾一把手,而三把手则是站在一把手的那一边为之辩驳,这样的现象并不常见。
于是太子令河南尹贾诩详查,而贾诩也不墨迹,直接动用绣衣使者探查。
作为帝都所在的河南尹,绣衣使者虽不说无孔不入,但也是遍布各地,县中小吏、市井流氓、民间游侠乃至酒肆商坊都有绣衣直指。
县中的一、二、三把手不和,自然也不可能瞒得过当地人,不到三日,其中前因后果便悉数整理送到了刘辩的案头上。
中牟县令杨原确有贪腐之举,但却并不严重,在后汉这片贪腐成风的土壤中已然算是稀有品种了,而且也从未有过渎职之举,甚至可以说是勤政。
主簿任俊,中牟任氏之嫡长子,颇具才干,行事宽厚有度而见事理,倒是个值得提拔的人才。
那位县丞张奋,是位十足的清流空谈名士,庸人尔,只是看不惯杨原的“媚上”之举,也看不上凭借中牟任氏的能量而在县里担任了主簿之职的任俊。
嗯,他只是单纯瞧不上中牟任氏这个豪族,而非认为凭借出身任职不对,毕竟他自己也是出身中牟张氏的士族子弟。
大士族瞧不起小士族,小士族瞧不起豪族,豪族瞧不起草民,这条鄙视链早已有之。
得知了事情原委后,太子提笔御批,在中牟县丞张奋的弹劾奏疏中批复道:“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而后太子又提拔了任俊,恰好董卓在并州上奏疏,请求朝廷任命一位新的度辽将军来统领度辽营。
前任度辽将军周慎在南匈奴叛乱之际畏战而逃,虽说歪打正着保全了度辽营,却难逃畏战之罪,但念及其保全度辽营之功,免于刑罚,仅罢官夺职。
客曹尚书张驯举荐京县县令贾琮,言其熟知北狄南蛮之事,经考较后被刘辩任命为度辽将军奔赴并州,而京县县令的位置就空缺了下来。
于是刘辩将任俊从中牟县主簿调任为京县县令,之所以没有直接调入朝廷,则是因为任俊擅长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