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2/3页)

“猜忌当疏,论证当细。啧。”

    他歪着头看着朱熹:“朱夫子,我给你改一下这句话,更加通俗易懂可好?”

    朱熹眼前一亮:“我早就知道刘大郎是个内秀的,且说来,我为刘大郎执笔。”

    刘淮指了指那张纸:“倒也不用书写,只是两句话的事情。正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朱熹闻言愣了愣,随后立即就在纸上笔走龙蛇,口中喃喃自语:“妙啊,妙啊!”

    朱熹虽然开创了新的格物法,也总结了几个关键地方,却还没有彻底形成理论,也没有书写成册。

    战争开始之后,朱熹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大军后勤之中,根本没有工夫进行系统的整理。

    直到如今,战争终于结束,大军大部也已经解散之后,朱熹方才有时间书写自己的论著。

    朱熹有种预感,这本《格物论》如果真的能写成,那他在后世八成也能混到一个朱子的称谓。

    摇头晃脑许久之后,朱熹方才抬起头来:“刘大郎,你这番前来,不单单是要与我讨论格物的吧?”

    刘淮搬来一个干净的椅子,坐下之后笑道:“有何不可呢?这可是千古大事,总要比收拾孔家要重要的多。若是朱夫子《格物论》书成,那今后的大儒就多了。”

    格物致知嘛。

    格物是为了致知,是为了寻求真理。寻求到了真理,那不就成大儒了吗?

    方法论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了,找对了格物方法,自然会有人寻求真理,并最终完善自然科学的。

    朱熹笑了笑,方才叹气说道:“只是我这文章堪称叛经离道,到时候免不了一番口诛笔伐了。”

    新理论的出现都是这样,这也就是儒学已经哲学化的宋朝了,如果是儒学教派化的东汉年间,说不得就是一轮血雨腥风了。

    刘淮却满不在意的说道:“朱夫子多虑了,到时候让那些士大夫与我来辩,朱夫子与那些人还有些面皮上的牵扯,我却是无法无天,无牵无挂的。”

    听着刘淮的狂言,朱熹再次笑了出来:“事情不是这样做的,学问上的事情,如何能用刀兵强求呢?”

    朱熹虽然对《格物论》比较有信心,却依旧还是有些忧虑的。

    他担心自己的学说被排斥,到最后为儒学找出了一条路来却又被读书人所抛弃,那岂不是会死不瞑目?

    刘淮伸手又从墙上摘下一张纸来:“你要对汉人有信心,也要对读书人有信心。”

    历史上到了近代之时,当发现出路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坚持了两千年的学说,充分拥抱了现代科学。

    就中国知识分子这种极端实用派的性格,只要稍稍引导,立即就会将朱熹的《格物论》奉为圭臬。

    “只不过,朱夫子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总得格出一些什么东西方才得以服众吧?”刘淮将手中纸张放回墙上,随后摊手以对:“否则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推行新学。”

    朱熹早有准备,将两本文书递了过来:“我格出了两件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