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重启希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章 重启希望 (第3/3页)

如果有其他幸存者势力,要么收容,要么消灭。

    这注定是一项残酷的任务,但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探索队伍的名单很快确定下来。如今避难所内没什么大事,大家都憋坏了,愿意出去闯一闯的人不少,报名异常踊跃。

    周青峰亲自带队,挑选了陈瑞和康格斯担任副手,带上负责通讯联络的“灰鲨”,以及一名叫做罗格的急救科医生。

    之前失踪的马可世也归队了,他擅长交际,懂得多国语言,正好能充当翻译官,遇到讲西班牙语的幸存者也能应付。

    詹妮弗本来就是学校的校医,可以担任队伍的护士。

    而且,作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她在外出探索中或许能更方便地建立关系。毕竟避难所位于美国,白人仍然是主要的群体。

    队伍总共十二人,全副武装,配备了五辆经过改装的电动皮卡,外加相应的无人机。

    所有皮卡的要害部位都加装了厚实的装甲板,就连车窗都焊上了坚固的防弹格栅,以最大限度地确保队员们的安全。

    当晚商议决定,做好准备,准备隔天出发。

    ——

    康格斯也参加了这场关乎避难所未来的探险动员会。

    散会时,夜幕已悄然降临,只有几盏孤零零的路灯在“游乐场”避难所内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拉长了地上的影子。

    这处避难所的选址很好,并非深藏地底,也不是隐匿山腹,而是直接利用废弃的游乐场。

    乍一看,这里四面透风,似乎毫无安全可言,任何方向都可能涌来敌人。

    在此居住了一年,康格斯却渐渐习惯了这份“不安全感”,甚至觉得比想象中舒适。

    若真将所有人困在封闭压抑的地下或山洞里,恐怕不出多久,避难所的居民就会精神崩溃。

    这种半开放式的环境,反而保留了与外界的联系的便利,以及难得的自由呼吸。

    康格斯沿着被路灯照亮的道路,慢悠悠地往宿舍走去。

    路过开垦出的菜地和田地时,夏夜特有的蝉鸣蛙叫声清晰地传入耳中,构成了略显喧嚣却充满生机的田园夜曲。

    避难所里没有专业的农业专家,病毒爆发后,化肥农药更是成了稀缺品。

    周青峰当初只是囤积了一些优良的种子,但不可能将整个庞大的农科农机农技体系都完整地备份下来。

    尽管如此,避难所周边还是开垦出了数百亩土地,种植的蔬菜瓜果能够自给自足。

    此外,他们还尝试种植了土豆、大豆和小麦,已经收割了两季,但产量却远不如末世前。

    至于养鱼、养鸡、养猪,避难所内也有小规模地进行,但百十号人主要的肉蛋奶来源依旧是那堆积如山的罐头。

    充足的罐头,无尽的罐头,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罐头,理论上足够他们吃一辈子。

    实际上,仅仅过了一个月,避难所里几乎无人不对罐头深恶痛绝。仅仅是闻着味就恶心的倒胃口。

    “但能活到现在,这已经是相当幸福了。”康格斯回想着这一年来的避难所生活,心中感慨万千。

    世界秩序崩坏的速度是肉眼可见的。

    最开始,新闻媒体里还能听到一些来自“白房子”的消息,极为热闹喧嚣。但很快,所有的媒体都像被病毒吞噬了一般,彻底消失了。

    随后,私人短波电台开始兴起,无线电波中充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求援信息。

    各种频道里都是绝望的呼喊,人们嘶哑地哭喊着要食物、要水、要救命。

    没过多久,短波电台的声音也逐渐平息下来,如同风暴过后的海面,只留下令人不安的寂静。

    “灰鲨”曾经说过,现在的无线电环境几乎倒退了一百年,频谱异常干净,随便竖起一根简单的八木天线,就能接收到上千公里外的微弱信号。

    这恰恰说明,很多地方的人恐怕都已经……死绝了。

    避难所内却不敢随意发送无线电信息,生怕被其他怀有恶意的势力通过无线电三角测距技术发现他们的存在。

    这个世界仿佛进入了黑暗森林时代,任何暴露自身的存在都可能引来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天天像鼹鼠一样窝在避难所里也不是长久之计。

    人类终究是群居动物,需要与外界交流,需要去看看周围是否还有其他幸存者,是否还有希望的火种在苟延残喘。

    这次的探索行动,正是为了打破这份令人窒息的沉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