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06 你踏马还和我装上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406 你踏马还和我装上了 (第2/3页)



    “若是走海路,需要先将各地的粮食云集太仓,等到了直沽卸货,又需要再搬运粮食散往各地。这中间消耗的民力,不可胜数。永乐年间光是为了运那八十余万石的粮食,就动用了千料海船一千一百余艘,这里面的代价又怎么估算?”

    “但若是走漕运。江南各处可通水,粮食走水路入淮安。然后运军从淮安仓支粮,至济宁交收。然后另有运军从济宁仓支粮,再运往北京。如此多段运粮,用二百料船,不足五千艘。一次按运粮四十万石,往回只用五十余日。一年运粮四次,就足以运粮一百六十万石。”

    “再者,漕粮在淮安和济宁汇集,运河又深入腹地,贯穿南北,足以支应覆盖许多卫所。”

    “有这种种好处,海运拿什么比?”

    裴元听完,不由吃了一惊。

    他还以为漕运改海是个很大胆的决定,没想到明朝漕运的兴起,正是因为海运被淘汰了。

    裴元想想也觉得合理了。

    那可是能组织出庞大舰队下西洋的永乐帝时代,怎么可能会不重视海运?

    海运被废弃,只能是因为海运大幅度落后于漕运。

    也怪不得这个时代的人,喜欢把海船叫做遮洋船呢。

    上千艘打着黄底红日旗的千料海船,停在太仓等待运粮,那茫茫无际的船身船帆,岂不就遮尽了大洋?

    这在十五世纪,这样的大明是一种何等的强盛和压迫感。

    可说到底,此一时彼一时也。

    大明国力的膨胀,已经不能单纯用永乐时的情况来套用了。

    商业的繁盛,正在一点点挤占漕运的空间。

    裴元原本考虑的是,现在的大运河,明显有些负担过重了。

    若是能增加海运一途,正好可以分流少许运力,也可以增加一些船舶需求。

    要知道在运河上运送货物,可不是把船开进去就能随意往来的。

    因为从南到北,高低水位不同,有时候需要有多道水闸抬水。

    遇到水位高的地方,需要等攒够了足够的船只,然后关闸蓄水,积水足够了,才可以开闸放行。遇到水位低的地方,也需要等攒够了船只,才开闸放水,让船只前往下游。

    当然,也有例外。

    那就是运河上也有皇家绿色通道。

    按照规定,凡是进贡的鲜品,只要船到了就立刻开放船闸,无须攒够船只。

    那么,这些进贡鲜品是谁发出的呢?

    各地的镇守太监。

    所以镇守太监掺和的生意,在物流的迅捷方面,称得上口碑保障,从没让人失望过。

    如此一来,总运力本就紧张的大运河,越发的不堪重负起来。

    如今大运河上的漕船,运送的主要是各类商品和粮食。

    若是分流商品的海运,那等船一出海必然会不可控,导致海商肆无忌惮的前往海外贸易,让经济快速迅速失控。

    粮食就不同了,这玩意儿获利不多,再走定点航线,相对来说,就好把握一些。

    但既然有了朝廷废除海运运粮,转而漕运运粮的这一段历史,想要劝说朝廷在这上面转向,就几乎不可能了。

    从根本来说,大运河首先要保证的是粮食运输,岂能出现运粮船为运货船让出空间的道理?

    若是海运有更好优越性也就罢了,但现在海运明显干不过漕运,裴元拿什么开历史的倒车?

    裴元郁闷的转了话题,双方又闲聊起来。

    酒至半酣,工部主事邱阳想起一桩公事,告罪之后便要先走。

    众人也不多留。

    裴元会意的起身相送。

    走出数十步,邱阳便细问起了木材的事情。

    山东备倭都司和辽东都司那边,裴元还没着手安排,要和辽东都司打交道,就得和山东按察使司管辖下的那些兵备道先通气。

    以裴元现在和山东按察使司之间的矛盾,想推动这个,还需要一点契机。

    裴元暂时不好应承什么,也不好让邱阳凉了心,便说道,“这件事卑职也是外行。卑职本是好心,但怕做坏了事,也怕让邱主事吃了亏。”

    “我打算等到那边的木材大量开采出来后,先小送一批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