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89 虚实省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0389 虚实省情 (第1/3页)

    裴元想了想调任山东备倭都指挥使的时用,隐约记得这是个不爽快的。

    当初为了让丁鸿调任徐州左卫,裴元设法把徐州左卫原本的指挥使时用,升迁去了山东备倭都司。

    可是这货,不但磨磨蹭蹭的不肯把掌控徐州左卫的心腹抽调干净,还想白嫖这次升迁。

    裴元大致也能估摸出时用的心思。

    在徐州左卫做指挥使虽然地位低一些,但这名义上是个卫所,其实却是个经济单位。

    船厂早期造船的时候,用料、人工按照“民七军三”的比例划分。

    “民七”主要体现在船材木料上,像是运送漕粮常用的平底浅船,计算船底、梁头、龙口梁、使风梁、断水梁这些后,大约需要大中小楠木九根。

    “军三”体现的就复杂了,什么鸡零狗碎的杂木料啊,脚夫、工匠银啊,皮条、宣打黄钉、攀头稍铁叶、草鞋、菜蔬、油灰、黄麻、粮食、铁锅、木桶、箍头绳,每一项都有明明白白的条目。

    民七的木料,一般摊派到湖广、江西、四川等地木材资源丰富的农户身上,由农户解运到造船厂。

    “军三”的报账就很灵活了……

    所以说造船的大部分成本,都在为造船服役的民户身上。

    从中经手的官员,就能从“军三”中结余一部分,落入自己的口袋。

    后来因为百姓们运送木料不便,对造船的进度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大臣讨论了一圈,觉得老朱当年太瞎搞了。所以,他们拿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市场化吧!

    于是成化十五年的时候,朝廷正式停止了征收实物和依靠服役造船的模式,将造船的事情市场化。

    老百姓该负担的民料银子,折算为六十五两,由地方征收。

    而军办部分,承担的份额,折算为三十五两,在朝廷采购船只的时候,从船价中折抵。

    整体而言,就是原本是来料加工,卫所和各大造船厂以自身劳动付出,以及杂项开支,共同完成一艘船的建造。

    现在变成了朝廷发给六十五两,让他们就近采买木料,然后直接等着要船就行了。

    于是各大卫所和船厂的管事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就很,就很舍不得花。

    管事们向市场学习,向市场看齐。

    过了没多久,运河上浩浩荡荡的漕船,就从“檀木造”换成了“杉木造”。

    “杉木造”的船只肯定不如“檀木造”的更结实耐用,漕船的毁坏频次,也大幅度的开始增加。

    这件事引起了汹汹物议,朝廷表示要展开大讨论,一定要搞明白,朝廷的漕船到底是怎么了?!

    各大造船的卫所和临清、清江、龙江这些造船厂管事们慌得一批,生怕会掉脑袋。

    最后朝廷讨论的结果,却给他们开了个玩笑。

    大臣们认为漕船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市场化的不够彻底,没有给漕船灵活的定价权,如果朝廷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漕船,放开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那么自然能买到更好的漕船。

    于是关于此事的结果是:

    ——“今宜加造船费,每艘银二十两。而禁约运官及有司,科害搜检之弊,庶军困少苏。”

    ——“诏从其议。”

    于是在这场漕船大讨论后,一个念头就在各大造船厂和沿河卫所的指挥使们脑海中盘旋。

    如果用“杉木造”替代“檀木造”还能加价二十两,那么“松木造”是不是更有前景和想象空间呢?

    他们彷佛看到了一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政府采购的下沉市场,仍旧是一片蓝海啊。

    徐州左卫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卫所,分包着临清造船厂和清江造船厂的不少业务,上上下下努力工作一年,刨除掉各类开支,至少能有四五千两银子的净利。

    而山东备倭都司那边,官职虽然调高了一级,但是没有太多油水,而且最近倭患频繁爆发,时不时就有倭寇占据外海的小岛,向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