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29 大明天子的防沉迷系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0329 大明天子的防沉迷系统 (第3/3页)

的资格,想起今日朝廷还要议谷大用这一年来的功过,就想等在通政司听听消息。

    这通政司衙门原本地位不低,负责的职能是“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告诉缘由。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即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与。”

    这个部门成立的背景,是因为丞相胡惟庸权力太过集中,所有的奏疏都要从他手里过一遍才给皇帝看。

    如此一来,皇帝能看到什么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朱元璋废掉丞相,把权力分摊到了六部都察院之后,朱元璋发现了一个蛋疼plus的事情。

    原本被丞相过一遍的奏疏,现在改成了被对口的六部都察院都过一遍了。

    这就更加的不快乐了啊!

    朱元璋果断决定,自己都拿来看完了,然后再分发下去。

    然而各地官员给皇帝的奏疏很多都是字多事少,这就让渐渐老迈的朱元璋有些吃不消了。

    于是,老朱就完善了通政司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的上疏在通政司开封启示后,归纳中心思想,然后留下底档,将简略版本分送各部。

    奏疏在通政司开启,并且简略归纳,也就意味着奏疏内容不再是可以被各部遮掩的秘密。

    在常朝的时候,通政司官员要对针对奏疏内容向皇帝进行简报,朝廷出现重大决策的时候,通政司官员也必须在场,起到监督监察的作用,避免六部或者都察院有人铤而走险,隐匿关键信息。

    这个时候通政使的地位是很高的,官场排序在都察院之后,在大理寺之前。

    后来,赶上九岁的英宗年幼继位,执掌大权的“三杨”忽然发现……

    咦,老朱的这个设置有点东西啊。

    这就,不是很好搞了。

    于是“三杨”一琢磨,表示皇帝太小了,身体还在发育,还是要多睡会儿才好。

    再加上天子还是未成年人,还处于学习知识,健康身心的重要阶段,必须要开启防沉迷系统。

    主要措施是,每天早朝的时候,通政使只允许说八件事。

    而且为了防止通政使在汇报的时候键政和瑟瑟,早朝向天子汇报的内容,必须在前一天以副本的形式,先给“三杨”看一眼。

    等到英宗长大成功夺权之后,因为没人敢提这个事儿,英宗竟然不知道他可以尽情的听取朝政,还以为每天听政八件事是天经地义的。

    于是这货成了一个到死都活在防沉迷系统里的天子。

    后世的皇帝更不懂了,到了天启年,厉害了,每天只奏两件事,而且内阁还提前准备了处理意见。

    那我四点起床图个什么呢?

    就很生气!

    算了,找点事干吧,木匠活就很不错吖。

    ——“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虑圣体易倦,因创新制,每日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本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依所承传旨而已。英宗既壮,三臣继卒,无人敢复祖宗之旧。至天启时,惟奏二事。”

    通政司被三杨大刀阔斧的砍烂了之后,通政司衙门的地位就开始急剧下降。

    一个不讨内阁、六部、都察院这些实权部门喜欢的衙门,能有什么影响力?

    通政司衙门的衰落,堪称斩掉了皇权的一只手,是“三杨内阁”最有力的战果。

    那么没有皇帝意识到这个问题吗?莫非后世的皇帝,都是天启那样的憨憨?

    有的。

    那就是被评价为“这孩子,打小就知道玩”的正德皇帝。

    就在去年,朱厚照规定,“各处抚按官,题奏到司,随即封进,不许迟留,副本亦要随本实封,咨呈等文免封号,待事已施行,方许开拆附卷。各该承行衙门,俱要慎密关防,如有泄漏,一体治罪。”

    虽然勤勉的朱厚照听上去有些毁人设,然而,在刚刚千刀万剐了刘瑾的强势内阁面前,阿照的挣扎根本没什么卵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