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612章:时代的过渡 (第1/3页)
“说得好!”另一个学生接口道,“新式科举考的是强国富民的真本事!只会空谈道德文章,于国何益?于民何益?陛下高瞻远瞩,岂是你们这些迂腐之言所能诋毁的!”
“你……你们这些黄口小儿,读了几天新学,就敢妄议圣贤之道!”老儒生气得胡子发抖。
“圣贤之道若不能与时俱进,造福于民,便是僵死之道!”陈瑜毫不退让,
“陛下七年时间,平倭寇、兴工业、均田地、办教育,哪一件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等寒门子弟能有今日,全赖陛下新政!谁若攻击陛下,便是与我等千万受益于新政的百姓为敌!”
茶馆内顿时分为两派,激烈争吵起来。但形势已然不同。
新式学生们人数众多,思路清晰,且背后站着的是无数因改革而改变命运的平民家庭,气势完全压过了人数稀少、只会引经据典的老派儒生。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读书人都反对。
许多较开明的中年儒生,甚至一些有名望的大儒,在苏渊过去七年的潜移默化和巨大功绩影响下,也逐渐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新思想。
一位中年士子起身打圆场,但话语间却偏向新派:“诸位息怒。陛下之志,乃开万世太平。平等之说,或许激进,然其核心在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于国家强盛确有益处。
况且,陛下并非要毁弃所有传统,只是革除其中不合时宜之弊政……”
这样的争论,发生在帝都、省城、州府的每一个角落。报纸上更是笔战连连。
但舆论的风向,已然清晰。
工厂里的工人、田里的农民、学堂的学生、新兴的商人阶层……
这些占据了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他们是苏渊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
皇帝陛下的威望在他们心中早已如日中天。
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知道,是陛下让他们有了地、有了工作、有了盼头,如今更是废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